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本土智能传感器成助推新势力

2022-11-21 12:28:54 作者: 我国工业机器

生产制造柔性升级 工业机器人呈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有效劳动力持续紧缺,消费升级带来的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需求增多……,传统工业向自动化转型成为了企业降本增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安装了50万台工业机器人,较2018年创下的纪录超出22%,“机器换人”趋势特征日益明显现。

近年来,虽然受到了疫情反复的影响。但就长期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有望持续释放。一方面由于未来的“世界工厂”越南,以及欧洲、美国、日本等主力市场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因素,倒逼制造业与仓储物流企业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进行自动化升级;另一方面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其制造业与仓储场景对自动化物流需求日渐凸显,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工业自动化的需求。

工信部郭守刚副司长在近日的活动中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长快速。其中,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稳居全球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IFR测算,预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7亿美元,2024年有望超110亿美元。

工业机器人涨价潮迭起 核心零部件本土品牌综合实力明显

受国际形势影响,全球通货膨胀严重。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等不断上涨,在工业机器人范围带动了一波涨价潮。日本工业自动化巨头三菱电机近日宣布,自2023年2月1日起对旗下全线产品进行涨价,涨幅为10-20%。其中,工业机器人将涨价15%。对比今年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厂商的涨价幅度可以发现,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涨价幅度大多约10%,国产机器人品牌的涨价幅度大多在2%-8%的范围内。

在这波涨价潮中,作为国产机器人率先涨价的汇川技术曾在受访时表示,公司产品定价主要受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给形势影响。其中,原材料供给对价格的影响更大。尤其,外资品牌的原材料供货周期较长。供货周期长意味着项目执行周期长,资金流转不动,小公司资金管理也随即受到挑战。

中航证券指出,因今年4-5月疫情,工业机器人生产与交付受到一定影响,导致上半年行业增速变缓。但长远来看,制造业对自动化的需求仍在提升,随着面向工业场景的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问题愈加严重,产业链日渐成熟,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也将走向下滑,这将倒逼着核心零部件的性价比越来越高。如今,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部分核心零部件已具备本土替代能力。涨价潮下,国产核心零部件在交付周期、综合性价比方面更具优势。

尤其在政策导向、人工智能、5G 及边缘计算等一系列利好的助推下,工业自动化的落地进程逐渐加快,已从3C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汽车等成熟行业向更多领域迅速延伸,行业渗透率的逐渐提高,也带动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不断演进。若能从国产核心零部件开始降本增效,也将提高工业机器人的综合竞争力。

以AMR为例 智能传感器国产化提升综合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系统集成三大环节,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本体制造环节,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大多需要向国外供应商采购,且核心零部件占机器人本体价值的60-70%。若能实现上游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不仅能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显著降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本,缩短拿货周期,也能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传感器作为上游零部件中的重要一环,相当于工业机器人的手、眼、耳和鼻,可以用于自身运动状态和环境状况的识别。《“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新型传感器”列为是提升机器人关键基础的重要一环。传感器中的激光雷达,也被列为是35项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之一。

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

工业机器人常见的五大应用领域中,应用于物流领域的机器人比例最高,约占38%。现以物流工业机器人领域的AMR为例,对其智能传感器进行分析。智能传感器作为AMR 基础硬件中驱动模块的核心零部件,相当于AMR的眼睛,是ARM感知空间、方向、距离,建图导航、识别障碍物的重要工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