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23:08,在将近-20℃的低温天气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利点火出发,向着中国空间站奔腾而去。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最晚”的一次载人飞行,神十五乘组将与神十四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首次“会师”,并接过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在太空见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这一次的发射都有哪些亮点和难点?记者特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低温出行
火箭和航天员的“装备”有变化
“为什么这一次航天员是‘空手’出征?他们原本拎着的一个‘小箱子’去哪里了?”不少看过发射直播的读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航天员手里的“小箱子”是一个风扇。此前我们见到的神十三、神十四乘组的出征,都是在夏天和秋天,航天员身着厚重的舱内压力服,自然需要通风“散散热”。他们手中的“箱子”便是通风热调节装置。对于在零下十六摄氏度出征的神十五乘组来说,通风热调节装置完全用不上。舱内压力服比较厚重,不透气透湿,防寒作用明显。因此,“神十五”乘组出征时才会“空手”登船。
不仅人怕冷,火箭也怕。长二F遥15火箭采取了保暖措施,给相对“怕冷”的一二级级间段穿了一件包裹整个级间段的“保暖外衣”。虽然在起飞时“噼里啪啦”掉了个八九不离十,但对于长期在发射塔架“站岗”的火箭来说,“保暖外衣”作用还是很大的。
“火箭还有个地方需要恒温,那便是它的燃料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闻新教授告诉记者,火箭从推进剂加注到最终发射,会经过10-20小时不等的针对低温发射的情况,火箭推进剂在加注之前会进行预调温,加注后也会进行保温,确保液态的推进剂能一直“保持状态”,发射无忧。
关键词:夜间发射
发射时间是根据空间站飞行位置来决定的
这一次神十五出征,发射时间安排在了29日晚十一点零八分。发射时间为什么会安排这么晚?能不能在“工作时间”发射,不要“熬大夜”?闻新教授告诉记者,发射的时间,是根据空间站飞行的位置来决定的。我国“天宫”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 41.5 度,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因此空间站的轨道平面依次掠过地面的不同位置。当这个轨道平面正好掠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就是火箭发射倒计时的“零点”,此时发射的飞船,轨道平面与空间站的轨道平面是相同的,这是实现快速交会对接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前需要改变轨道倾角,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燃料。另外,由于我们还要考虑飞船到达空间站的时间等因素,这次的“零窗口”就在深夜了。
关键词:快速交会对接
据悉,本次神舟十五号与中国空间站的对接,依然采用的是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预计在发射过后6.5小时,就能实现与空间站的“太空会面”。
专家告诉记者,从神舟十二号开始,我国的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在太空中“相遇”后,两个航天器会在空间轨道上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百吨最大构型
只要维持飞行速度,空间站“掉”不下来
经过6.5个小时完成交会对接后,中国空间站将以百吨级的最大构型出现在众人面前:天和一号核心舱+问天号实验舱+梦天号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这样的“大阵仗”是前所未有的。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太空房子’有‘三室两厅’,是航天员和科研工作者一间一间‘拼’起来的。”闻新教授介绍,我国之所以这么执着,在太空建造空间站,是因为在太空开展长期科研,得让航天员“有地方住”。 “对于飞船而言,空间站就是‘码头’。同时,空间站也是太空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里面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
这么重的“庞然大物”在太空中飞行,为啥不会掉下来?“在失重的太空中,影响飞行高度的因素是飞行速度,空间站的自重对于飞行高度的影响非常小。”闻新教授打了个比方,在太空中飞行的空间站,就像一艘在海水中漂浮的“船”,“太空中的天体,都按照天体运动规律在转动,不会停止,也不会加速,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也没有‘发动机’。因此,空间站只需要维持飞行速度,一圈一圈绕着地球转,‘掉下来’的担心完全是多余。”
关键词:太空会师
这一次的发射,中国载人航天还将创下一个新的“首次”: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将实现“太空会师”,共同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轮换。“太空会师”意义非同一般。专家表示,这一次的太空会师,首先是验证了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具备短期支持两个乘组,同时在轨的这样一个能力,包括对于环控、热控,还有再生生保系统的功能验证。另外,更重要的是两个乘组可以完成在轨交接,就是面对面地开展工作,还有生活上一些注意事项的这样一个提醒,可以说,对我们第一次进入空间站组合体的乘组来讲是特别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