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点“绿”成“金” 向“绿”而生

2022-12-12 14:28:00 作者: 浙江桐庐:点

   近日,生态环境部对桐庐入选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授牌,桐庐斩获又一国家级荣誉。

  近年来,桐庐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持续擦亮“潇洒桐庐郡·中国最美县”城市品牌,努力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走进富春江镇芦茨村,一侧是绿水青山,一侧是精品民宿,而中间的这条村道,则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呼为“两山大道。”

  过去,芦茨村民大多靠山吃山,以上山砍树或卖炭为生。久而久之,山上的树越来越少,村民的腰包却没有鼓起来。如何才能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给困境中的芦茨村打开了致富之窗。随着村庄环境提升,越来越多乡村如芦茨村一样,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将“风景”变为了“钱景”。

  如今,民宿已经成为桐庐旅游的一张金名片。几年间,民宿床位数实现从“千”到“万”的规模化扩展,去年实现营收突破5亿元,更成为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永久举办地。

  历经污染低效、治理增效、绿色转型、生态赋能融合、生态经济并重的发展过程,桐庐推动美丽建设从面子到里子、从形态到实质、从见物到见人的递进跃升,打造形成了农文旅融合、生态治理、特色发展、创新赋能、共建共享等具有桐庐特色的山区“两山”转化五大模式,走出了一条“铸美富民、强产兴县”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PM2.5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III类水比例达到100%(其中II水以上达到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6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基本形成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良好发展格局。

  昔日灰山白水,如今绿水青山。作为“浙江石材之乡”,钟山乡石材资源丰富、质地优良,石材产业发展兴旺。然而随着石材的开采,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接连出现。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利用复垦土地发展蓝莓、水稻种植等特色产业,将一亩亩‘斑秃’化作农民增收致富的良田。”“积极保护传承‘钟山石雕’技艺,大力推进石材行业整治,拆除低小散乱石材企业。”“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招引虎啸峡漂流、‘陇西生活’萌宠乐园、‘快递之源’和歌舞生态茶园等农旅产业项目8个,吸收回流资金超5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

  桐庐县通过打好“矿山复绿、工矿复垦、行业整治、文化传承、乡贤回归”组合拳,实现“荒山变绿景、废矿变良田、分散变集中、石材变石雕、先富带后富”,彻底告别“灰”山,向“绿”而生。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地

  桐庐县牢牢抓住“人”和“地”两大要素,加大盘活闲置房屋、闲置待流转土地、林地等资源力度,培育发展农村新兴业态,创新实施“空心村二村创业”,通过“登记、收储、修缮、流转、招商”五统一,破解农村资源集约利用难、劳动人才集聚难、创业难等问题,全县共招引空心村项目101个,吸纳社会资金16.32亿元,为60余个凋蔽空心村的振兴带来契机,真正把农村沉睡的“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桐庐县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建立长效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严格化生态执法机制、全民化生态参与体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生态文明素养。

  走在桐庐的乡村,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桐庐将环境治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举办主题活动、打造监督品牌、实施积分保障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行动品牌。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全县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心中,一次次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致富增收的生动实践如雨后春笋般,在桐庐遍地开花、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