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不用“全员核酸”了,不再判定“密接”了,没有“高低风险区”了……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越来越多的“防疫用词”成为了历史,生产生活的加速恢复让人们心潮澎湃。
不过,也有担忧:春运出行高峰逼近,医疗系统持续承压,现在调整政策,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记者在“乙类乙管”实施次日走访浙江各地的机场、车站、医院等重点场所,实地观察新政策下,日常生活究竟有了哪些变化,“保健康,防重症”的新目标又将怎样步步落实。
在温州龙湾国际机场,热闹起来的海关最先释放出中外人员往来有序恢复的信号。
9日15时16分,从雅加达飞往温州的QG8570次航班顺利降落。记者发现,从这趟航班落地到乘客开始走出到达大厅,大约只要二十分钟。
“从出舱到边检查验通关,一路都很便利,非常‘丝滑’,比我预期的好。”正在办理入境边检手续的许凯告诉记者,他在雅加达工作,受疫情影响已经三年多没回家了。
为了旅客方便快捷出行,8日凌晨开始,温州机场陆续拆除了T2航站楼到达大厅所有全封闭隔离。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内到达与国际/港澳台到达迎送厅外围的白色隔离围栏已经被清理干净,喜庆的红灯笼高高挂起。
“这是一种恢复,也是新的开始。”温州机场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钱晓阳激动地说。
“乙类乙管”次日,也是春运大幕开启的第三天,高铁湖州站同样洋溢着节日的氛围。据高铁湖州站党支部书记王浩亮介绍,8日该站进站的旅客量就达到了9500多人次。
目前,旅客进出车站不再实行测温、验码,进站效率大大提升。车站还打通了售票大厅与候车大厅,旅客可以先进站再买票,进站时不用提前核验身份,通行更加方便了。
今年春运,人们积累三年的返乡、探亲、旅游等出行需求集中释放,给车站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在个人防护督促、车站区域消杀、从业人员管理等工作上,高铁湖州站丝毫不敢松懈。
车站内广播不断提醒旅客规范佩戴口罩。候车大厅里,高铁湖州站客运员杨英举着“请各位旅客佩戴好口罩”的牌子在人群中穿梭,看到没有佩戴口罩的旅客就立即上前劝导。电梯口,保洁员莫彩勤正对电梯扶手进行消毒。她告诉记者,安检区、厕所门把手、闸机、售票处、站台等旅客会接触到的地方都是他们重点消杀区域,他们一个班10人,每人负责一个区域,每两个小时消杀一次,全天候保障旅客出行健康安全。
按照相关要求,“乙类乙管”实施后,医疗机构不再以患者核酸阴性或者阳性进行分诊,而是按照患者诊疗需求采取分级分类收治。春节期间,人流高峰可能与一波感染高峰叠加,医院的分级分类收治准备情况如何?能否承受足够的压力?
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得益于医院整合全院病床资源支持“急诊患者分流日日清”。经过约8小时的调度安排,62岁的贾大爷9日从急诊住进了病区。“还好来得及时,医生说再拖下去,可能要往重症发展。”贾大爷说。
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孔来法告诉记者,来急诊的绝大多数是新冠病人,其中约10%是重型和危重型,剩下的多是中型和轻型。像贾大爷这样需要住院的中型病人,先在急诊留观,尽量保证在24小时内住进病房。
在现场记者看到,急诊7个诊间,马力全开,其中一个诊间,有3名医生坐诊,部分队伍从诊间排到了走廊上。诊室外,六七米宽的走廊上设置的10多张留观病床,已全部满床。
相比急诊的拥挤繁忙,呼吸与危重医学科门诊的情况相对平稳许多。刚刚“阳康”不久的王赛斌主任医师,一上午都在不断地为他接诊的轻症患者安抚情绪、解答问题。他告诉记者,最近一周,门诊病人2/3以上都以咳嗽为主,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
74岁的王大伯咳嗽2周,CT结果显示肺部有轻微炎症。“不用担心。你的血氧饱和度没问题,炎症会慢慢吸收。”听完王赛斌的诊断,王大伯总算松了一口气。
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该院打通内科外科界限,暂缓收治择期手术患者和慢病患者,实现全院病床统筹调配:危重症患者进入ICU进行重症监护,重症患者收入呼吸病区专科治疗,中型患者则收入其他病房,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在门急诊做好宣教。目前,各类情况患者的基本都能得到顺利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