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 重庆六位大学校长阅读推荐

2023-02-17 14:12:17 作者: 开学季 重庆

推荐人:孟东方,重庆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当山风拂去棱角,仍有书香伴你心驰。《把思考作为习惯》是知名出版人韩焱的新作。作为一本认知成长类书籍,该书将众多经典书籍中最有价值的思维模型进行了撷英取华、集成蝶变,并内化为一个系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思维工具箱。

按照人的成长逻辑和职场路径,该书用28个经典思维模型搭建了一个认知成长框架。这个框架能帮助人们打破自己的“元无知”状态,锻造自己的“学习力、规划力、决策力、创新力、习惯力”,掌握多元的思考工具,学会像交响乐团指挥家一样应对复杂系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断进阶,成长为一个深度思考者与强大的问题解决者,实现对自我人生的积极掌控。

所有的思想都有其时空适用性和局限性,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答案不可能轻易出现在书籍之中,生活也不可能有任何标准答案。作者认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通过5个步骤提升自己的“思维力”——

第一,想做好任何事,都要先打破自己;第二,构建成长框架,为职场进阶打牢基础;第三,不断连接他人,升级你的职场影响力;第四,心理能量是第一生产力;第五,用“交响力”应对复杂系统。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不断加快。人们如何应对自己的“元无知”,将是决定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多种思维工具来审视和解释世界的能力,已经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把这些丰富的洞察交织在一起,以更加丰富和细致入微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作者在书中提出“人需要培养跨界思维和跨域思维的能力”。思维方式的改变,能引导我们产生超越日常的有价值的、宏大的新想法,这些想法不仅会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还能进一步引导思维方式持续进化,这正是予人蓦然通透、豁然开朗的沁馨。

“幻想”未来通信的发展

  ▲高新波

  《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

作者:杨义先、钮心忻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推荐人:高新波,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IET)会士,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长。

站在通信发展的最前端,未来通信将何去何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通信发展的整个历史,然后让历史告诉未来。而要了解真正的通信发展史则应当从遗传编码开始,这就是《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一书的作者杨义先、钮心忻教授告诉我们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通信简史。

这本科普著作丰富有趣而又脑洞大开,思路大胆而新颖。两位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和抽象的生物遗传和生长与通信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从生物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启发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

与《生命是什么》一样,《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也是一部“跨界之作”。

1944年,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提出了许多在当时看来“毫无根据”的大胆猜想。然而,正是这本“不务正业”的跨界之作,后来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经典之一,它激励了威尔金斯、克里克、沃森等青年物理学家“跳槽”到生物学领域,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今,通信、计算机科学乃至人工智能,都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通信科学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返璞归真,从最初模仿的生物学中寻找思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今天,全球5G通信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通信界业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却都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思想,即认为“香农信道容量危机”(注:即随着5G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端到端通信的香农信道容量极限即将被逼近)已经逼近,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也就是说数字存储容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达不到摩尔定律的预期,通信的发展很快就要到达顶峰,通信理论和技术也没什么发展空间了。

这本书告诉大家,人工通信目前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人工通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回归自然通信,比如“语义通信”或者“意念通信”。

这听起来有点科幻,但是,哪一次科技进步不是源自科学家不着边际的“幻想”之中呢?关于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作品因“陌生性”而伟大

  ▲董洪川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推荐人:董洪川,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是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扛鼎之作。作为耶鲁大学的资深教授,布鲁姆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禀赋过人,阅读速度奇快,记忆力超常,向来以不与学术传统妥协著称。

该书通过对26位精心挑选的西方经典作家的考察与分析,以传记式作家论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揭示西方著名作家作品的经典性。作者认为,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都在于其具有一种“陌生性”——一种无法被同化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