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情日记”的领域和内涵越拓越宽,其书写者也早已不再“单打独斗”。近年来,嵊州组建起涉及投资、数字经济、法律保障等10方面的65个专家团组,形成“智囊团”,针对驻企服务员提交的“民情日记”内容,定向答疑,并帮助企业解读政策、出谋划策,积极保障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为企业安心发展营造优良氛围。相对复杂的问题则会“坐上直通车”,由市领导挂联“坐诊”,各部门专题研商集中“会诊”,并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企情收集、记录、上报、交办、反馈全流程移动化、信息化。
据统计,自组团服务启动以来,已开展活动近400场次,实现1100余个涉企问题100%回应。
数字化提速度,多跨协同高效解决
把日记搬到“云”上去!从借助微博、微信组建“民情微群”,实时发布民情动态,实现在线互动沟通,到“浙里民情”应用正式上线,重塑传统“笔上纸上”的工作体系……利用数字化理念和技术,“民情日记”的新形态不断涌现。
“就和发朋友圈一样,非常方便。”在雅璜村,00后驻村选调生胡佳薇工作不满4个月,“浙里民情”应用已成为她扎根乡村的“云助手”。在她的记录中,有反映村民手工筛选香榧效率低、土特产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也有发现偏远自然村取水难,提出打井取水的点子,她打开手机就能随时翻看思考。
更多心得和“金点子”,也在平台上集中收录、实时共享。系统后台自动抓取干部日记中的高频关键词,智能分析实事热点。每日热帖还会登上平台的“最热”版块,帮助党员干部互相学习、参考交流。
“工作中碰到难题,我常会刷一刷民情动态,或者在线向别人请教。”嵊州市三江街道丹桂社区党总支书记沈爽上任不到三周,就和居民打成一片,秘籍便是翻阅前任书记留下的电子日记。社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等详细情况在日记里一应俱全,充足的功课让她接手时不会“两眼一抹黑”,和居民沟通时也更能产生共情。
数字化的应用,也为系统治理、制度创新打下了基础。相比传统从走访记录到落实办理的“直线型”流程,“民情日记”触网后,将这条直线变成了一个圆,打开了事项办理多跨协同、“全周期”闭环处理的新格局。
不久前,在嵊州市剡湖街道龙会社区,驻社指导员许兰娟走访时,有沿街经营户向她反映,自己多承担了公共设施的水费。由于牵涉部门多,许兰娟立即通过“浙里民情”应用上报,通过平台的统筹调度,环卫、城投、水务等单位协同配合,迅速落实解决方案,最终为经营户挽回了经济损失。
如今,村社工作人员和网格团队在现场无法立刻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掌上“一键转发”求助,通过系统后台及时分流、赋分“派单”,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共建单位、乡贤、志愿者等力量,“抱团”合作高效解决。
“‘民情日记’连通大数据,像是抛出了一块‘试金石’,不仅能够检验干部作风,还能营造良好的比拼氛围,更好地为民服务。”嵊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浙里民情”应用已打通公安、民政、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数据库,“民情触发”“民情处置”等功能在线开放,还推出了民情评价、民情榜单等版块,鼓励全体党员干部亮出“足迹”,同台竞技。
据统计,“浙里民情”应用上线至今,已记录干部走访情况28.8万余次,归集民情日记31.8万余篇、民情事项17.9万余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100余个。接下来,嵊州计划进一步推动“民情日记”与“浙里兴村治社”等数字化应用有机融合,提升整体运行效能,让“民情日记”写出更多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