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周,我国北方多地将开启快进式升温模式,沉睡的春意慢慢被唤醒。伴随着气温升高,北方很多地区冰雪开始融化,渐渐显露的春意让人欣喜,但气温的回升也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稍不注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冰雪融化究竟会带来哪些安全隐患?我们又该如何防范?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隐患一:融雪型洪水
在沉寂了整整一个冬季之后,迅速攀升的气温开启了“叫醒服务”,厚厚的积雪像是冬眠中醒来的猛兽一般,化身洪水从高山上倾泻而下,势不可挡,这就是融雪型洪水。
在我国,融雪型洪水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北的高纬度地区。按照成因,融雪型洪水可分为升温融雪型和雨雪混合型,前者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约占干旱区融雪洪水次数的75%以上;后者是在融雪的同时还伴随着降雨形成的洪水,多发于祁连山、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地,致灾性更强。
如果按季节划分,融雪型洪水又可分为季节积雪融水洪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洪水,前者主要发生在春季(3至5月),气温骤升、积雪快速融化是形成春季融雪型洪水的直接原因;后者主要发生于夏季(6至8月),一般是在有高温天气过程时,高山积雪或冰川快速融化形成的河流洪水。
和普通洪水不同的是,融雪型洪水当中会夹杂大量的冰凌和融冰,所到之处,带来的破坏也极大。在防范措施方面,建议气温大幅回升时,地处河谷洼地的居民,提前准备一些铁锹、小型抽水泵、编织袋、沙袋等物品;居住在山区的牧民,一旦受到洪水威胁,应按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如果在山区,遇到山洪来袭时千万不要渡河,以免被洪水冲走,危及生命。
隐患二:冰溜子
在我国东北地区,冬末春初一场雨雪过后,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屋顶的积雪上,雪开始融化,雪水顺着屋檐滴嗒滴嗒落下,到了晚上,这些地方的气温降至0℃以下,雪水又开始冻结,逐渐形成了一根根坚硬、透明的冰柱,这就是冰溜子。
随着冬去春来,气温回升,这些原本冻得硬邦邦的冰溜子逐渐开始融化,变得摇摇欲坠,明“冰”易躲,暗“溜”难防,一不注意这些冰溜子落下砸在头上就可能受伤,甚至致命。不少人以为冰溜子是脆的,掉在地上就碎掉了,其实不然。冰溜子的威力与它的质量和坠下的高度成正比,重量越大,高度越高,其作用力也越大,一块鸡蛋大的冰块如果从18楼掉落甚至可能把人头骨砸碎。
那么如何防范被冰溜子砸伤呢?建议公众在降雪之后及时清理屋顶积雪,有助于阻止冰棱的形成;雪后尽量不在屋檐、高楼下行走,以防冰棱突然断裂掉落被砸伤。
隐患三:冰面融化
冰面融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常见。每年北方进入早春季节,伴随气温回升,不少湖泊、河流的冰面开始融化,人在冰面行走、奔跑或滑行时,冰面很容易断裂、塌陷,引发危险。
哪种冰面暗藏风险呢?一是浅灰色或黑色的冰面,二是不透明、充满气泡的白色冰面,三是被积雪覆盖的冰面,四是冰下有流水的冰面。
气温大幅回暖时,建议公众尽量不要前往非正规的冰场、湖面、河面,更不要在冰面上行车。万一碰到冰面开裂的情况,需慢慢趴下匍匐爬向岸边,不可慌乱逃跑,以免冰面崩塌。
如果已经落水,则要快速抓住身边可以漂浮的物品,减少溺水的风险;若没有漂浮物品,可寻找冰面较厚、裂纹较小的地点,将双手伏在冰面上,通过双足拍打,使身体上浮,全身呈伏卧姿势登上冰面,此时在呼吸、体力足够支撑的情况下可以大声求救。
当成功离开冰窟后,也不要立即站立,要继续用滚动或爬行的方式,缓慢到达岸边后再起身行走。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出门去拥抱暖意融融的春天,但冬天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隐患也不可大意。提高防范意识,安全出游,才能更好地享受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