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不仅活在父母的眼睛里,还活在父母的社交账号中。
“怎样合理顺走小孩的压岁钱”“萌娃又‘坑爹’了”“宝妈带孩子吃大餐”……从吃饭睡觉到读书上学,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大人分享在了网上,供广大网友品评欣赏。
这些各式各样的萌娃类短视频也为看客们增添了不少笑料。毕竟,谁能拒绝人类幼崽的可爱呢?
不过,好像很少有人问过孩子,“你知道自己被拍了吗?”“你乐意吗?”
活在镜头里的孩子们
近几年,萌娃短视频逐渐扩张成一股“潮流”。根据相关报告,2019年,父母们平均每天会在某短视频平台拍下308万支亲子视频。如今,打开该平台搜索关键字“萌娃”,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过3000亿次。
机智可爱、金句频出、爱耍“小心机”……只要有特色、让人记得住,萌娃可能仅凭几秒镜头里展现的喜怒哀乐,就能迅速捕获流量热度。一些萌娃类、育儿类账号的粉丝量可以达到上千万人。
然而,随着网友们“云养娃”的“胃口”被越吊越高,内容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萌娃们也被不断刺激出各种“新花样”——
为“博观众老爷一乐”、更快吸睛涨粉,有些父母故意挑逗激怒孩子,引孩子做出应激反应;
为了凸显孩子“胃口好”“小大人”等等的“独特气质”,让孩子在镜头前做吃播、上演模仿秀;
为了给孩子立“心机”“吐槽”人设,设计各种剧本桥段,再让孩子在镜头前反复演绎……
可以发现,这类短视频主人公虽然都是孩子,但账号的真正所有者基本都是“宝爸宝妈”。看似是日常生活的随机记录和分享,其实很可能是围绕网络热点和大众偏好精心设计过的桥段。
当孩子被催促表演、日常生活开始“失真”,越来越多人察觉到,萌娃视频“味儿不对了”。
出镜的是孩子,表现的是大人
其实,家长日常“晒娃”,无可厚非。父母不愿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希望通过图片、视频记录下来,分享出去,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确实也存在一些父母和机构,嗅到萌娃流量背后的“商机”,假借“晒娃”名义,实为“啃娃”“坑娃”,把孩子当作敛财的工具。
“食量惊人”“几秒吃完”“六个包子”……2020年,一名年仅3岁的小网红被父母喂到70斤,超过正常3岁女童体重2倍多,目的就是为了将孩子打造“胖妹”人设做吃播。面对网友善意提醒,家长仅用“孩子爱吃没办法”一味搪塞,最终账号被封禁处理。
“信用卡还不上,妈妈是要坐牢的”“再累也要直播”“没有钱才是最可怕的”……一位年仅12岁的“百万网红”,每天热衷于直播唱歌“赚快钱”养家,家长回应质疑时只说“天下直播的小孩多的是”。
看到原本应该自由纯真的孩子饱经网络凝视后,熟练自然、张口闭口都是“挣钱”“刷礼物”,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那如果家长不图流量、只为分享,就可以“任性”晒娃了吗?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给12岁儿子画仿古女妆的视频引发了大量争议,网友担忧此举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对此,这位妈妈表示自己“一直喜欢化妆,但家中只有儿子”“孩子本不同意,答应给孩子买折纸后他就勉强同意了”。
用一点零花钱引导儿子扮女装,孩子“勉强同意”后在镜头前微笑配合。单就这件事来说,尽管这是亲子沟通的结果,但也侧面展现出家长对孩子主观意愿的忽视。
出镜的是孩子,展现的,却是大人的意志。
父母“主观认为”孩子怎样做比较可爱、可能受更多人欢迎,就有意让孩子努力在镜头前彰显某种“特质”。热情分享时,一些家长还可能自以为是在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镜头感”,鼓励孩子勇敢表现自己,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当父母将精心设计好的桥段教给孩子,按部就班地指示孩子凹造型、摆笑容时,其实已经是催促引导着孩子往某个特定方向去发展、成长——而这个方向,往往是网上流行的、网友们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