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彩塑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中古时代服饰的图像资料。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约8000多身,从早期20多厘米高到唐宋以后与真人等身,甚或高于真人的都有。其根据性别、年龄、身份的不同特征进行描绘,虽不是肖像画,但还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服饰风貌。其次是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世俗人物的服饰。
这些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取材于现实社会,其内容涉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范围比供养人服饰更为广阔,上至皇帝、贵族、官员,下至平民、乞丐,可以说是对当年服饰状态的全方位展现。再次是佛国人物的服饰,包括了佛、菩萨、天王、力士及诸天等。
紧身八字边上衣
莫高窟第359窟南壁舞伎
即紧窄合体的上衣,又叫窄身衣。关于这种服饰研究者曾有“半臂”的称谓,如第220窟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中四人一组的舞伎,对左边两身舞伎所着服装描述,有称其上身着“锦半臂,下身着长裤,外罩薄纱石榴裙……肩披飘带”的说法。
“半臂”因衣袖仅及普通长袖的一半而名。其形制为合领对襟、胸前结带,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穿时加之于衫子之外,为古代春秋之服。唐代士庶男女均有“中单上加半臂”的穿着方式出现,为通服之衣。
莫高窟第130窟南壁都督夫人
莫高窟第130窟中的都督夫人,碧罗花衫,外罩绛底花半臂即为此。
舞伎所着窄身衣多为红色或变深色,采用质地较为厚实而不透明的面料。其形制基本相同, 区别主要在领、袖、下摆。领上可接宽褶领或接U、W型璎珞,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袖可分为:无袖、短袖(至上臂中)、半袖(至肘)和长袖(至腕)四种,尤以半袖和长袖居多,肘部加饰宽褶边。长袖窄身衣的袖口又有闭合与不闭合两种。下摆有短至胸下沿、至中腰、八字波浪边和长至入腰裙四种。窄身衣还常于腰间以细带束扎,强调腰部的灵活动态。这种腰间的系带也有长短宽窄多种状态,长者尾端亦随舞飘动,具装饰效果。细带有时还会以璎珞链代替。
叠穿式腰裙
莫高窟第370窟北壁舞伎
莫高窟第370窟北壁舞伎服饰复原
腰裙虽名“腰”,实为围系于胯部的宽巾带,于腹前正中系结或以宝珠固定。腰裙多用纯色(以绿色为多,间有青、蓝色),少有花纹,质轻软而不透明。
但简单的形制却呈现出丰富的穿着效果:通过不同的围绕及系结方式,于腹前形成了丰富的褶皱,而下摆则变为两道优美的弧线。尾端的变化也多种多样,有的自然垂飘而下,有的对称飞卷似如意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以说腰裙是以叠穿搭配的方式构成富有层次感的形象外观。
腰裙的长度以恰好包住臀部最为常见,偶有长可至膝者。
短裙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舞伎
长至膝(较腰裙长),多为膝下摆裙,故应为拼合缝制,而非围系之裙。穿于腰裙之下,往往只看到露出的部分——多为宽饰边,绘有卷草等纹样。
短裙通常与腰裙异色形成对照,达成丰富的服饰外观,其中蓝色较为多见,选用面料较为厚重有身骨。
长裙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舞伎及局部放大线描图
长裙基本形制为贴体中无分缝,长至脚踝或及地,有流畅的衣纹线条,多为面红里绿,饰宝相花图案。材质有不透明而悬垂效果佳者,亦有薄纱透体者似为纱罗所制,其飘逸灵动正体现舞姿的轻盈美妙。
对于这一服饰形制,也有从不同角度的多种定名,如石榴裙、锦裙、罗裙、襦裙等。石榴裙是因裙色朱红艳美,类石榴色而得名。唐万楚《五日观妓》诗有:“红裙妒杀石榴花。”《敦煌曲子词·柳青娘之二》:“碧罗冠子结初成,肉红衫子石榴裙,故著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锦裙即以织花厚缯为地的裙,罗裙即以纱罗为地的裙,皆是因质得名,且以轻软织物尤其是丝织面料为主。
在敦煌艺术僧俗女性形象中,服长裙者甚多,尤以菩萨为盛。
阔腿裤
莫高窟第85窟南壁舞伎及局部放大线描图
宽阔似裙的长裤,可按其廓型大致分为三类:(1)长至踝或及地,多为暗红色或变深色,通体宽肥,褶皱纷繁复杂,形如卷云,质厚实而不透明;(2)长至踝或及地,多为面红里绿,自膝下放宽,廓形似今喇叭裤,裤口纹路曲折回转,质料较薄,垂缀感强;(3)长至膝略下,多为褐色,于膝部以细带束扎,或以璎珞宝珠固定,形成松活褶皱,膝上多松量垂掩束带,膝下剩余部分不规则顺垂,裤口多蓝、绿色饰边,面料较为挺括。
这种形制之下通常会在内里再穿紧窄的束腿裤,形成层次丰富的外观效果。
发髻
发髻自古以来就是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崇尚高髻,如丸髻、飞天髻、椎髻等。梳这类高髻需要很多头发,很多人只好用填充假发的方法来解决,或做成假髻束在发上,名曰“假头”。贫穷人家的妇女无力购买假髻,遇到盛典只好向别人借用,名曰“借头”。除了梳妆发髻之外,还有两鬓的装饰,把鬓发梳理成特定的形状,然后刷胶使其固定成型,称为“盛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