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2020-07-24 16:40:08 作者: 萧何月下追韩

刘邦一定不会甘心困守汉中

2、两次机遇

韩信满怀热情地来到汉中,因为没有名气,刘邦只给了个"连敖"的小官。

劈头浇了盆冷水,韩信也只能先安顿下来,可过了些日子,不知怎么他卷入了一起犯罪事件,被判了斩刑。一同犯案的同伴一个个成了刀下鬼,韩信最后被推倒在地,生命之花还没绽放就这样凋谢了么?他抬起头,再看一眼青天,他看见了路过的滕公,这是刘邦的车夫,亲信之人。

韩信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喊话吸引了滕公的注意,他将韩信解救下来,通过交谈,发现此人不同凡响,连忙向刘邦推荐。大概刘邦觉得这是车夫推荐之人,应该强不到那去,也没有重视,但是卖了滕公一个面子,让韩信做了治粟都尉。

这应该算是中层干部了,韩信刚捡了条命,勉强上任。此时,他自己可能也未必清楚,这段经历对他的裨益有加。正是在这里,韩信熟悉了后勤如何运作、如何保障部队的供给。这些知识一般的大将可以不知,但做统帅的却不能不晓。

刘邦的后勤系统由萧何负责,工作的关系两人相识了,几次交谈下来,萧何坐不住了,这样的帅才正是刘邦领导集团缺少的最后一块拼图。他反复保举韩信,但刘邦置若罔闻。

韩信在刘邦处学到了行政与后勤的知识

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韩信离开刘邦,心中充满了沮丧。毕竟,这是他最看好的势力。

萧何正在后面急急地追赶,他对韩信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争天下没有韩信不成。事后他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但如果萧何没有追到,韩信将去哪里呢?他的心中是否有数?

韩信的选择还是挺多的,身处乱世,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时,山东已经乱了。

1、山东是可能的落脚点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后的天下打响了"第一枪"。此时的齐国被项羽分成了三国,原齐王田市(田荣扶持的侄子)迁为胶东王,故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跟随项羽入秦的田都为齐王。

分封意在打压田荣,这是齐地反秦的实力派,因当初未援救项梁而被排挤。田荣起兵赶走了田都,又杀了懦弱的侄子,使彭越攻杀了田安。项羽所封的三齐,回到了田荣的手上。

田荣能干,那是没碰上项羽,项羽出兵讨伐,一交兵就看出了差距,田荣兵败被杀。其后,项羽以嗜杀压制齐民,却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田横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继续对楚斗争,使楚国北部战火不断。

田荣、田横在齐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突出的能力。他们的不利因素是离项羽太近了。但是如果能有杰出的将领,或许齐国还能有齐桓公的荣光,这个人或许就是韩信,只是不知道:韩信是否能在田荣战死前赶到齐国,而田氏兄弟能否慧眼识才!

诸侯分立,韩信的机会不少

2、常山王更需要韩信

齐国田荣、田横至少还能领兵打仗,常山王张耳则是个老男人,而且还是文臣出身。他的对手还对其恨之入骨,时刻想着取他的性命。想要常山王张耳性命的是陈余,在一年多前,二人还是刎颈之交的朋友,但理念及利益的纠葛使他们变成生死之敌。

巨鹿之战时,张耳是赵国国相,陈余是赵国大将。秦大将王离将赵王歇与张耳围困于巨鹿,陈余军数万在外,张耳屡屡求救,陈余却不敢发兵。

巨鹿危在旦夕,张耳无奈,又派出张黡、陈泽向陈余施压。

陈余解释了不发兵的原因:实力差距太大,贸然进攻,不但无法解围,反而是以羊饲虎。张黡、陈泽很愤怒:见死不救岂是大丈夫所为,况且,你与丞相还是刎颈之交。

陈余推脱不过,派出五千士兵由张黡、陈泽,杀往巨鹿。结果如陈余所料,全军覆没。

等到项羽杀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二人再次相见,张耳愤怒地指责陈余,甚至怀疑陈余杀了张黡、陈泽。陈余一生气撂了挑子,谁想这个一时的义愤之举,却让张耳抓住机会,夺了他的兵权。

二人就此成仇,张耳随后跟随项羽入秦,因功封为赵王,而陈余只得到三个县为侯。他将责任归于张耳,誓要报仇雪恨。

张耳、陈余矛盾,常山王急需大将

陈余也是熟读兵书的将军,一年后,他从田荣处借来一些兵加上自己封地上的士卒,攻破常山,张耳狼狈出逃。

韩信若到常山,能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军队,他的能力绝对碾压陈余。历史上,陈余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地形、粮草,被韩信打得兵败身亡。可见,在这里,韩信大有可为。

更重要的一点,张耳是个重要时刻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在人生的几次重大节点,他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么,当韩信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就应该不会被埋没。

3、其他诸侯

齐国田荣、田横,常山国张耳对大将是急需,他们的发展前景不如刘邦,但韩信的到来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其他诸侯,在楚汉相争时,大多是墙头草,汉胜则归刘,楚胜则降项,且其国中为将者,没有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可见,韩信到哪里都有出头的可能,不过这些人没有争霸天下之心。

国士韩信谁能识?

总结:

韩信是不世出的人才,经历了项羽、刘邦两处的跳槽,韩信得到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及经验教训。他的羽翼已丰,只待机会便可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