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家刘邦,临终前说的话都实现了,一个决定更让汉朝延续三百年

2020-07-26 14:25:22 作者: 预言家刘邦,

虽然,刘濞没有当成皇帝,但是,七国之乱却成为了汉朝统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这次叛乱的失败结束了自刘邦以来的分封制,使得西汉王朝顺利突破了瓶颈,坚固了统一的形势。之后,汉景帝趁机收回了各封国的行政权和军权,在封国掌握大权的不再是“封王”,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派人管理。最后,中央成了真正的大一统政府,为后来的汉武帝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这应该是刘邦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失误,差点毁掉他辛苦打下的基业。不过,还好汉朝挺过来了。当然,除了七王之乱的疏漏外,刘邦还有一个安排不妥当的地方,就是他在临终时给吕后推荐的人,都是些没有“杀伤力”的无为之人。这对于治理的国家,不仅没有好处,还不利于长期发展。

参考资料: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资治通鉴·汉纪》、《史记·吕太后本纪》】

其实,在他统一全国前,他所建立的六十二郡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郡,那些异姓王对刘邦的皇权威胁之大,人所共知。由此,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让刘邦对异姓王有了诛杀的决定。于是,他大喊大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最根本的叫喊是:这些猛士是最合格的守卫四方的料,但却不得不死。

此外,白马之盟,是刘邦给帝国上的第二道保险。

汉高帝十二年三月中旬,离刘邦去世还有一个月时间,刘邦拖着重病之身将朝廷重臣和他的老婆吕后聚集在一起,杀掉了一匹白马,对天盟誓。这就是白马之盟,可以说它在汉朝历史上的影响非常久远。

其实,白马之盟一共分为两部分:

一是、国以永存,施及苗裔,通俗来说,只要有大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好吃好喝好招待;

二是、规定除了刘氏的皇族成员外,非皇族成员不得封王,没有军功的人也不能封侯。

可以说,刘邦的这一招非常高明,他既把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臣子和其子孙命运,与汉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还让他们为维持刘氏统治无怨无悔地奋斗。

至此,白马之盟成为了汉帝国的尚方宝剑,任何对汉帝国有想法的人都要在这柄剑下思量再三。

此外,这把宝剑,在刘邦死后不久,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吕后在刘邦死后,想过封自己的亲戚为王,但是,丞相王陵立即跳了出来,高声叫喊,并指责陈平与周勃:“你们难道忘了当初的盟约吗?现在,先帝已经去了,吕后想要违反盟约,你们却不制止,他日在阴间,你们有何面目见先帝?”虽然,吕后的提案最终强行通过,但是,王陵的这一态度却至关重要。

有了王陵的态度,分封诸侯的行为就永远是违法的。其实,吕后自然知道白马誓词的重要。所以,在临终前,她对被封为王的两个亲戚说:“老皇帝当初与大臣有约,不姓刘的人被立为王,是要受到天下人攻击的,我快要死了,你们一定要小心从事。”

事情果然如她所料,当周勃在军营振臂一呼,吕氏瞬间土崩瓦解。许多年后,汉景帝的王皇后唆使景帝封自己的哥哥为侯。于是,时任丞相的周亚夫便把白马之盟拿出来,使汉景帝只好作罢。到了东汉,白马之盟依旧发挥作用。章帝时,皇帝几次要封皇太后的兄弟为侯,可这位老太后都以白马之盟拒绝了。

总之,任何异姓想称王,在汉廷上下都会受到唾弃。

此外,除了制约异姓称王,稳定刘氏皇权外,白马之盟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言论,对很多试图造反的人,都有所牵制。

比如:绿林军造反的时候,他们都要打着刘氏的旗号,找来刘玄做了一个“饭桶”皇帝。

其实,刘邦是人不是神,更不是预言家。他与大臣们杀白马而盟,极大的原因是借鉴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消灭了异姓王,同时,表彰大批布衣将相功臣,以此来笼络人心。这是刘邦为了巩固刘氏统治,发挥的最后一点余光,也是帮助汉廷稳固江山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刘邦在废掉异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同姓王。此外,他还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可以说,西汉是一个实行“郡”、“国”并存政治制度的王朝。这主要缘于刘邦对历史的看法。

他认为:周王朝亡于分封,而秦王朝亡于不分封。

试想一下,如果封国林立,到处都有皇族成员,陈胜、吴广的起义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刘邦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一方面、保留秦王朝的郡县制;

一方面、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

同时还规定:封国与县互不干涉,封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和军权。在名义上,分封国与其它县是一样的,都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不过,在刘邦死后,分封国与中央政府之间产生了嫌隙,开始逐渐出现了离心的情况。到了景帝时期,大臣晁错建议将分封国的面积缩小,同时减少了封王的权力。

正是因为这一主张,最终,导致了汉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七国之乱。当时,这七国都在帝国的东方,且实力相当雄厚。他们如果叛变,相当于割去了汉朝的半壁江山。对此,汉景帝非常惊恐,因为,他的确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如此强大。

面对强敌,他不仅懊悔自己之前的作为,还对高祖刘邦定的分封制非常不满意。当时,七国提出了两个口号:

一是杀掉晁错;

一是退还削去的土地。

于是,面对如此危机,汉景帝只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