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地处中国福建省东部沿海一带,是厦门湾内的一处岛屿,据传还是郑成功从大陆起兵攻台的地方。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贫瘠的耕地资源与自然资源,迫使生活在金门岛的居民不得不以渔业为生,他们的生存来源比较单一,一旦出海打渔的活动被禁止,生活就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在清代初期他们就被断绝了谋生来源,不得不背井离乡下南洋闯生活。
如今的金门岛
一、为何出现大规模的南洋移民浪潮
清代的移民浪潮大致可以分为清初与晚清两个时间段,而金门人移民南洋的原因也不尽相同。1661年,大清皇帝顺治颁布了一道禁令,史称“清初迁界”。政府规定“沿海居民30里界外尽徙内地,禁渔舟商舟出海,以杜勾通”。此外,清廷还禁止沿海居民在沿海岛屿上修建房屋。
邓超饰演的顺治
清政府的目的十分明确,即通过诏令使大清沿海地区成为一道无人居住、无粮食资源可以被掠夺的“真空地带”。而这道政令最主要的防范对象,除沿海海盗外,自然还有同年率兵赶走荷兰人并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军队,这支依旧以大明为旗号的部队成为大清朝“统一”全国最后的障碍。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其实推动清代金门人移民的因素远不止这一个。明清易代使得许多金门人不愿意受“割发留辫”之辱,也不愿奉满清为正统,所以远离家乡前往他处谋生。而到晚清时期,随着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大量金门人为躲避自然灾害或者战乱,或是瞅准了南洋的巨大商机,而前往东南亚生活。尤其是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华工出洋不再是非法的事情,这使得更多的金门人携家带口前往东南亚。
下南洋
总而言之,贫瘠的自然环境与强力的外部干预,使得金门人不顾中国人固有的安土重迁之思想,下南洋淘金,从而开启新的生活。
二、身处南洋的中国人
尽管后来清政府占领台湾后解除了之前颁布的禁令,但对中国商人的出海仍有着严厉的限制,对那些已经下南洋的金门人在内的诸多海外华人,更是持排斥态度。1740年,即乾隆五年,在东南亚的巴达维亚发生了荷兰人杀害中国华侨的惨案,这一事件经福建总督上报朝廷之后,乾隆皇帝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认为这是“天朝弃民”,他们既然敢抛弃祖宗远赴海外,就不再归朝廷管理,由此可见清政府对一批批远赴南洋的中国人并不关心。
巴达维亚是当时荷兰的殖民地
随着一批批金门人的南下,东南亚各国都出现了金门人的身影,至20世纪,就连偏远狭小的文莱境内,金门人都达到了3万多人,更是被人称为东南亚的“另一个金门岛”。
至于像新加坡、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这些人群聚集之处,金门人的数量就更加庞大。如地处交通要道的新加坡,竟有10万多金门人,是金门人最为聚集的华侨区域。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群岛也有数万金门人。其余的诸如菲律宾、越南等,也分散有多则数千、少则数百的金门人。总而言之,南洋地区的金门人可谓是浩浩荡荡,声势十分壮大。
新加坡的金门侨胞返乡后建造的小洋楼
金门人下南洋后的职业,以聚集人数最多的新加坡为例,自清初到晚清民国,金门人涉猎的行业多种多样,从早期的工人、打渔者或农民,到后来的金融业者、学者教授、报人、工商业企业家等。许多金门人在此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或当地大门大户,为身处东南亚的华人争取了许多话语权。除商业与文教界外,金门人还在南洋地区的政界多有发展,有许多成为当地议会的议员或者商会主席、法官或政府官员。
新加坡唐人街
三、南洋金门人对中国的贡献
尽管数万金门人被迫背井离乡前往南洋,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与思念却是无法磨灭的,自近代对外开放以来,许许多多的南洋金门侨乡返回中国,或投资学校,或为家乡发展捐款,例如名校厦门大学便是由著名的企业家陈嘉庚先生所投资创设。
华侨陈嘉庚先生塑像
金门侨乡还积极参与国内的革命与抗日行动,早在同盟会四处号召海外华人捐款捐物时,许多在新加坡的金门华侨都曾参加同盟会,或向同盟会驻扎在新加坡的办事机构捐款捐物。其中比较著名的同盟会金门侨胞有黄肖岩、林则扬等人,黄肖岩更是于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返回厦门组织学生军攻克厦门,林则扬则一直跟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到后来还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在日本继续跟随孙中山。
孙中山在新加坡
1939年,正值抗战时期,身处东南亚的金门侨袍与祖国各地的海外华侨一道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国内的抗日战争筹款筹物,会长由金门华侨陈国础担任,他还在随后成立的南侨总会上被推举为常务委员,负责南洋地区华人华侨的联络管理工作。1940年,陈国础带领物资返回祖国,并前往各省慰劳军队,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