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临淮王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新唐书》评论,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论战功,李光弼则是唐朝"中兴第一","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还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宝应元年(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
广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赠太保,谥曰武穆,诏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西平王李晟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今甘肃临潭)人。
李晟年十八从军河西,为节度使王忠嗣所礼重。大历(766-779)初,为凤翔右军都将。因败吐蕃有功,迁开府仪同三司,以右金吾大将军为泾源、四镇、北庭兵马使。后又以败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为神策都将。吐蕃寇剑南,率神策兵击破之。建中年间(780-783),河朔三镇叛唐,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率军破魏博节度使田悦军。进与卢龙、成德军战,恰当朱泚叛乱,德宗奔奉天,诏李晟赴难,加检校工部尚书、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便率军西向,屯于渭桥(在长安城北),又诏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兼河中晋绛慈阝显节度使及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此时,外则河朔、平卢、淮西皆叛,内则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怀有二心,又缺乏财货粮草;但李晟以大义激励将士,又与士卒同劳苦,因此上下一心,奋勇击敌。
兴元元年(784),督军攻入长安,大破叛军,朱泚在逃跑中为部将所杀。诏拜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德宗回京后,又诏赐上第上田及林园,拜凤翔、陇右、泾源节度使,兼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又诏制纪功碑,立于东渭桥,极一时之荣。此后便遭执政疑忌。贞元三年(787),德宗纳宰相张延赏之言,拜李晟为太尉、中书令,罢其兵柄,朝谒之外,别无它事。贞元九年,病卒,册赐太师,谥号"忠武"。南康王韦皋
韦皋,字城武,唐朝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因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有过功勋,被任命为建陵挽郎,并被派往华州当参军,辅佐州刺史处理州务,又被升为使府的监察御史。后因助德宗皇帝还都有功,韦皋被升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又在贞元初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为封疆大吏。
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击破吐蕃军队四十八万,不但将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辅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后得封南康郡王。凉国公李愬
李愬(sù),字符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名将,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谋略,善骑射。因家族背景任协律郎、卫尉少卿等职。从小慈孝过人,李晟死后,与兄李宪坚持为父庐墓三年。历任太子右庶子,坊、晋二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骑常侍、邓州刺史、御史大夫、随唐邓三州节度使,奉命与田弘正、李光颜等人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八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破叛乱的李师道,连续十一战皆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长庆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赠太尉,谥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