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东施效颦》的故事:在春秋时代,越国有位美女叫西施,长得是倾国倾城,举手投足都惹人喜爱。她有一个心口疼的毛病,病一犯就用手捂着胸,双眉微蹙,惹人怜惜。乡间一位丑女子,见西施生病的样子竟然这样可爱,也学着西施的样子,紧蹙眉头,在街上走来走去。结果大家见了他纷纷绕开走,躲得远远的。模仿别人,尤其是盲目地模仿就被说成是“东施效颦”。
这样的事发生在乡野间就增加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那如果发生在战场上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
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汉第一猛将”郭威在自己的战斗生涯中就运用过“东施效颦”的战术。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承祐即位,新旧交替最容易生变,随即便发生了以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为首的“三镇之乱”。刘承祐就派了白文珂、郭从义、常思三位新人前去平叛。这三个人春天就把河中城重重包围了起来,一直拖了四个月仍然没能攻破这座城池。为什么呢?因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本着“高筑墙、广积粮”的战术,把河中城筑得固若金汤。既然造反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又积存了足够的粮食,坚守在河中城就是不出来。想用这样的战术拖垮后周大军。
战争就这样僵持了起来。对于李守贞来说,多守一天就多一层胜算,反正是孤注一掷了。而对于后汉来说,拿不下区区一个河中城,时间越长,大家就越会对皇帝产生怀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假如再出现一次叛乱,刘承祐的皇位可真就保不住了。于是,皇帝便派来了“第一猛将”郭威。
郭威来到前线,没有马上攻城,而是经过认真分析,也学起了李守贞——他筑墙,自己也筑自己的工事。郭威怎么筑墙呢?他和常思、白文珂分别在河中城的东、南、西三面筑寨,而留下北面不设任何人马。然后征集周边百姓近三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三座营寨,来一个军事版的“东施效颦”。
李守贞一见他们筑好了工事,就带兵出来偷袭摧毁,毁了他们再建,就这样一直筑了一年,硬是把李守贞给拖垮了,最后一举攻破了河中城。
其实郭威筑墙是闹着玩的,他这么做是在跟李守贞玩心理战术。
首先,他三面筑寨实施的就是“围城必缺”的战术。三面筑寨,留一面不设防,让敌人看到可以逃跑的希望,对自己的杀伤力就小了。如果三面都给堵得严严实实的,敌人要想冲出重围就必须得奋力拼搏。咱们评论过高平之战,赵匡胤领着敢死队只剩下五十个人硬是把刘崇的几万大军给吓跑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人!
郭威的工事能让李守贞轻易而举地摧毁,可见也不是什么坚强堡垒,纯粹是豆腐渣工程。郭威筑这玩意儿干什么呢?吃饱了撑的给老百姓找挣钱门路安置就业吗?当然不是!
李守贞深谙“高筑墙、广积粮”的战术,他敢造反,也不知道做了多长时间的准备了,硬攻伤亡会非常惨重。打了一辈子仗现在又被皇帝猜疑的郭威深知,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一定得保住,不能让他们一个个都壮烈牺牲了。郭威就要想办法找李守贞的软肋。
战争僵持了起来,谁能撑到最后谁就能取得胜利。李守贞的工事再坚固,积存的粮食再多,毕竟是一城之力,他要想谋发展光死守是扛不过后周大军的。所以他就一次次摧毁后周的堡垒,伺机冲出包围圈。当然了,找了一年的突破口最终也没能找到。可士兵们对他失去了信心,一次次出城,一拨拨逃跑,时不时还会被郭威掳走几个询问军情。等李守贞的军队死的死、跑的跑,战斗力降到最低了,郭威才发起了猛攻,让做了一年农民工的将士们过了一把瘾。
说郭威是“东施效颦”,确实是啊——人家李守贞可是把城池筑得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啊!郭威那算什么?就一些豆腐渣一样的营寨和堡垒,还一次次被轻易而举地摧毁,毁了再筑,,毁了再筑,他手下都骂起了娘。可是在这次战争中郭威表现出来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却闪着异样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