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朱元璋,他的政策悖论,让人又好笑又无奈!

2020-08-26 23:41:15 作者: “任性”的朱

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元朝末年动荡乱世,自小出身贫苦,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欺压和天灾不断的折磨,为了生存,毅然加入反抗暴元的义军队伍,并逐渐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历经几十年的南征北战,最终开创了威名赫赫的大明王朝,成为了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接手的是元朝几十年动乱之下早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因此,他在休养生息方面也是下了极大的力气,鼓励开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很快就扭转了当时举国萧条的局面,生产力很快得到复苏,民心逐渐稳定、百姓逐渐富足、国家逐渐富强,一切都蒸蒸日上。而这一切,都与他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朱元璋施行的大部分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他毕竟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也是有缺陷的,他所施行的一些政策也的确是错误的,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庸策”。

朱元璋关于商人和农民穿衣的规定(以下姑且称之为“穿衣准则”)就是这样一条“庸策”,真可以说是损人不利己!01 朱元璋的“庸策”,错在哪?

朱元璋的“穿衣准则”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的衣服,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衣料的衣服。

关于这条规定,我们乍一看,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定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因为它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不相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朱元璋“穿衣准则”的规定没什么可操作性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我们都知道,绸、纱都是高档的衣料,价格自然很贵,绢、布则是相对低端的衣料,一般来说,大家都消费得起。

那么,问题就来了!

就农民来说,按照朱元璋的“穿衣准则”规定,农民是可以任意选择穿绸、纱、绢、布所做的衣服的,这是国家政策所允许的。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包括明朝),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作为种地的农民来说,可能他们全家人一年四季忙活到头,所追求的也只不过是吃饱穿暖而已,粗茶淡饭吃得饱、粗布衣裳穿得暖就阿弥陀佛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财来购置绸、纱呢?享受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已!因此,政策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

反之,就商人来说,他们倒是有能力去购置绸、纱等高档货做成衣服来享受生活,怎奈国家政策不允许啊!因为按照朱元璋的“穿衣准则”规定,他们只能穿绢、布两种衣料的衣服,是没资格享受绸、纱等衣料的!因此,政策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桎梏!

如此一来,朱元璋的政策就出现了一种近乎荒唐的悖论:有政策的没能力去享受,有能力享受的却没有那个政策!让人又好笑又无奈!02 朱元璋为何会出台如此“庸策”,是无意?还是故意?

当然了,这倒不能说明朱元璋糊涂,事实上,他虽然读书不多,但却是一个极度聪明而又成熟的政治家,更何况他本人又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岂能不知农民之艰辛?

朱元璋之所以会出台这么一项不伦不类的政策,很可能是他刻意为之的,其目的就是要贬抑商人!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如此刻意为之呢?究其原因,主要由他的出身和商人的本质属性两方面决定的。

首先,是朱元璋的出身。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了地主和贪官污吏的盘剥压榨,令他对这些人深恶痛绝,虽说商人不是贪官污吏,也不一定是地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钱,所谓恨屋及屋,他对商人的印象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天下待他当家做主后,刻意制定些政策,恶心恶心那些他眼中可恶的商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是商人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商人的本质属性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这一原则驱使下,即使是再遵规守纪的商人,也难免会干出一些虽不违背律法但有违道德的事情来,这与我国历来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是有点背道而驰的,更何况,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又在历代统治者脑中根深蒂固,商人们固然有钱,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在世俗眼中都是以“无商不奸”“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脸谱化般的存在,而朱元璋就全盘地接受了这种思想,这令他对商人们毫无好感可言,甚至还打心眼里厌恶,就连曾帮助他修建了南京三分之一城墙的巨富沈万三,都还差点被他杀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商人的厌恶。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朱元璋关于农民和商人“穿衣准则”的政策,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要贬抑令他生厌的商人群体,根本就没什么可操作性,可谓是一个“冲动”之举,损人而不利己!如此看来,一贯严肃霸道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还是有着“任性”的一面!不过,也正因为是如此,朱元璋也才显得更有人情味,是人都有犯糊涂、犯傻的时候,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同样也如此,因为,他,毕竟也只是个人,如此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