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元春的结局是什么?

2020-08-30 06:08:54 作者: 《红楼梦》里

妃子说:“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皇上笑道:“妃子巧夺天工,何须更乞。”妃子哭诉:“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皇上为妃子擦着泪说:“妃子,休要伤感。朕与你的恩情,岂是等闲可比。”妃子说:“既蒙陛下如此情浓,趁此双星之下,乞赐盟约,以坚终始。”于是帝妃二人焚香设誓,一个道:“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一个合:“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

可见,七月初七的夜晚,“杨娘娘到长生殿去乞巧”,其实是为了祈福,正因为她“受恩深重”,“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所以希望皇帝恩情长久。值得注意的是,《乞巧》这场戏只有恩情没有怨恨,只有生没有死,但长生之殿却埋伏着后来的长恨之情。抄本批语写道“伏元妃之死”,则揭示了元春后来遭遇了与杨贵妃相似的悲剧。

从“《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我们看到这与后四十回存在差异。说到元春之死,这里存在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元春是正常死亡吗? 若按一百二十回本中的第九十五回所写,“元妃薨逝”之前贾政告诉王夫人“因娘娘忽得暴病,现在太监在外立等,他说太医院已经奏明痰厥,不能医治”。书中的解释是:

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

贾政和贾母王夫人都“遵旨进宫”,亲人们守护着元妃,直到“元妃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可以说这是一种正常死亡,死者临终前把该见的爹娘”都见到了,没有必要死后再借助鬼魂去向他们诉说临终遗嘱。若按脂砚斋批语的暗示,元春之死似乎与杨贵妃之死有相似之处。在元春《恨无常》曲的结尾处“须要退步抽身早”的下面,脂批写道:“悲险之至!”(甲戌本)可以想见,元妃之死像杨贵妃一样,有不测风云,正因为她是非正常、出乎意料的死亡,才有无常之恨,那“荡悠悠"的“芳魂”才有对父母天伦的不了情。

元妃省亲的确如秦可卿托梦所云,是“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而,这“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元春走后,那“三春去后诸芳尽”的谶语也在不久便会应验。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马嵬》诗中抒写了对杨贵妃遭遇的同情:“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中指出杨玉环委身于皇帝,远不如民女莫愁的生活过得太平祥和。元春归宿这两种文字,虽然都是“恨无常",但病逝和意外,命运结局不同。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有两位荣国府的长女,一位是玉字辈的元春,一位是草字辈的巧姐。从判词的预示可知,元春进了宫闱,而巧姐则到了田园。从赫赫扬扬之不测到平平淡淡之安宁,也体现了作者对仕宦之家千金小姐理想与幸福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