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人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成书于春秋中后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至初期的《楚辞》。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而屈原及其后学文人的歌咏之作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见地300多篇诗歌,而“楚辞”是大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创作的。从《诗经》、“楚辞”中国的诗歌已经初步走向成熟,那么在《诗经》《楚辞》之前的诗歌又是什么样的呢?
换句话说,《诗经》“楚辞”的源头又是什么呢?一句话问到底:最早的诗是什么,又因何而产生呢?
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上古时期。目前人们已经知道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最早的诗歌作品,据说是写作于神农时代的《蜡辞》:
土反其宅(河流的堤岸),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兴起),
草木归其泽!
这首上古歌谣带有浓厚的祷告色彩,像是一位虔诚的大祭司在祷告上天,祈求上苍不要让风沙肆虐摧毁河堤,不要让洪水汹涌流出沟渠,不要让昆虫繁殖无度,泛滥成灾,让野草都生长在山林木丛中,不要长在田地里。
从内容来看,这首诗其实是一首上古时期的农事祭歌。“蜡”通现在的“腊”,“蜡辞”即腊月祭祀上天的祷告之词。上古人在祭祀的时候,不但在口中念念有词地诚恳的祷告着,通常还伴有一定的具有特殊意义指向的动作和音乐。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早期的诗歌是和舞蹈音乐融合在一起的。这一点,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明确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葛天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圣明帝王,在现实历史中,他应该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部落首领。“八阙之歌”是一套完整的上古乐曲,包括歌词,歌乐、歌舞,由于年代久远,这套乐曲的歌词究竟是什么,现在的我们已经无从可知,这首歌又是怎样配曲唑越的,我们也无从考证。只能根据文字记载来推测其舞蹈的内容,大概是三个人挥舞着牛的尾巴一边跳一边唱。先是歌咏祖先的功德,再是歌咏对图腾的崇拜,最后期盼草木五谷生长的茂盛葱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等等。
到了尧舜禹的时代,又出现了《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尧戒》等歌辞,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前,上古先民不可能有这样成熟的文辞,可以推断是后人托名伪作的。比如《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礼记·乐记》记载:“《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礼记》一书是由西汉初年的人所编,大家仔细读一读《南凤歌》是否很像楚地的民歌,如果不太直观,大家可以阅读下面汉高祖刘邦(楚人)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相比于《南风歌》同样传说创作于尧舜时代的《大韶》就比较可信,《尚书·益稷》记载:
夔曰:
戛击鸣球,搏拊琴瑟,
以咏。
祖考来格,虞宾在位,
群后德让。下管鼗鼓,
合止柷敔,笙镛以间,
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庶尹允谐。
这套乐曲相传也是歌、乐、舞三者合而为一,同时并举的。演奏时,有专门的人负责唱咏歌辞,另有人负责打击钟、罄、鼓等,吹奏管、笙、萧等,弹奏琴、瑟等乐器,还有人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奇异鸟兽翩翩起舞。
对这样集歌乐舞于一炉的大型活动,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季扎十分有意义的评论道:
“这应该就是圣人德化的终极意蕴太了,就像天宇包举万物,如大地无不承载,再好的德行,也不会比这乐舞所象征的舜的美德更高了。欣赏的这套乐曲,其他的音乐完全没有听的必要了,如还有别的音乐,我不敢再欣赏了。
孔子也感叹说:“《韶》,真是尽善尽美呀!”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是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就证明流传于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歌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初的源头。即使到了上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诗歌这种体裁仍是以歌谣的形式流传于世。比如《诗经》和《楚辞》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歌词,都是可以谱曲配乐演唱的,只不过这些诗歌的乐谱至今绝大多数都失落散佚,现代人原生原色的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