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的女儿,写不尽的乡愁

2020-09-04 19:35:23 作者: 城南的女儿,

她们都和萧红《生死场》中描述的普通人生活——“像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城南旧事》中,深度描写了大家庭里妻妾的复杂关系;

有烈妇贞女们不可为人所道的苦恼,有被遗弃的女人的凄清哀怨;

还有失去父亲的突然和压抑;

人间,有多少正剧,就有多少悲剧。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既是单纯、生动的,也是困惑不解的,所以小说中的情绪总是淡淡的,象炊烟一样。

而读毕全书,却会感觉内火攻心,难以言说的痛,在其中。

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看到当时京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而其中的主要人物,最后都离英子而去。

在当时的台湾,直接说“怀念大陆故乡”,很容易招来麻烦。林海音用“旧人一去不复返”的剧情,隐晦地表达自己的乡愁。

《城南旧事》在两岸都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强烈共鸣,也被改编成电影。童星沈洁,和日后大红大紫的张丰毅,都因这部影片而成名。

小说还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文学贡献奖”,其德文译本,在瑞士获得“蓝眼镜蛇文化奖”。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小说也足足影响了海啸两岸两代人。

3、回不去的故乡

1990年,林海音终于得以重返大陆,她回到了阔别41年多的北京。

她和一些阔别多年的亲人、朋友,包括老同学白杨,老舍之子舒乙,都再度见面。

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晚年重逢,感慨万千。

晚年的林海音,以文化作为两岸沟通的桥梁。

她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全套“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台湾的方方面面。

她也把很多大陆的作家和作品,介绍到台湾。

她在内地,长期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1998年,林海音获得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台湾和北京,都是我的家乡。希望有一天,喷射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

晚年的林海音,经常如此念叨。

林海音每次来北京,都要喝很多豆汁儿,从小,她就爱上了这种独特的“京味”。

可是,饭馆的豆汁,味道已经偏离了自己的童年回忆,不够正宗。

为此,她忍不住对饭馆进行纠正:

“豆汁儿不能喝温的,要滚烫的!再去热热吧!”

“咸菜要切成丝儿,不能有咸菜末!”

“下豆汁儿的焦圈儿,当年可不是这个味儿……”

饭馆的经理都怕了,他们悄悄嘀咕道:

“这位大妈真的是台湾客人吗?分明是老北京的姑奶奶上门了!她比咱这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还懂北京啊!”

这就是林海音“像树生了根儿一样”的乡情。

说起故乡,人们从来不只是说那里的景,那里的物,那里的风,而是还有,那时的人,那时的故事,和那时的我。

景物会变,但最大的改变是人,是我们自己。

和故乡所有的重逢,最后都会发现,我们和故乡一直在渐行渐远……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在台湾病逝,享年83岁。

而那个叫小音子的小女孩,则会永生在北平的城南小巷,从巷头走到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