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的女儿,写不尽的乡愁

2020-09-04 19:35:23 作者: 城南的女儿,

我独自在天涯漂泊

思念是一轮轻叩窗户的明月

故乡,这揪心的幽灵

像鸟巢在树叶飘零时闪现

当我回到生长的地方

却发现故乡远在远方

“等我回到生长的地方,却发现故乡远在远方”,黄龄的《故乡,故乡》,唱出了众多游子的心声。

故乡,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时间词语。

80%以上的现代人,因为迁移,远离了自己的出身地,成为追梦的“游子”。

100%的成年人,因为生长,远离了自己的童年,成为了不归的“浪子”。

哪怕一直待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回望往昔,从街头巷尾,到人际关系,也有太多太多的改变,令人越来越陌生。

记忆中的“故乡”,蓦然回首,早已成为再也回不去的远方,物是人非,仿若隔世……

而她,祖籍中国大陆,祖上迁居台湾,在日本出生,在大陆长大,后定居台湾,似乎是最有资格忆故乡,说乡愁的人。

她是林海音,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尤其是代表作《城南旧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游子的乡情与乡愁,依然散发着相思的味道,淡淡的,浓浓的……

1、童年,就是故乡

林海音的远祖,来自广东蕉岭,后来漂洋过海定居在宝岛台湾。到了她的爷爷一代,已经在台湾苗栗县头份镇成为乡绅。

她的父亲林焕文(1888-1931),从当地的高等学府毕业后,一度从事教职,将近30岁时,凭着精通日语的优势,和新婚的妻子黄爱珍,到日本大阪经商。

1918年,林焕文夫妇在日本,生下女儿林含英(乳名英子),也就是日后的林海音。

老林经商生涯并不顺利,屡屡碰壁、难以为继,索性收摊歇业,开始了打工生涯。

他在日本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被派到北平,后来跳槽到北京邮政总局,做了基层公务员。

他把家人也接到了北平,那一年,林海音5岁。

林海音对日本大阪,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而北平,则承载着她的童年和青春。

从5岁到30岁,她一直生活在北平。

那是连阔如《江湖丛谈》的北平,也是老舍《骆驼祥子》、汪曾祺《胡同文化》的北平。

豆浆油条、豆汁卤煮、烤鸭、炸酱面、酱菜、冰糖葫芦、萨其马等特色京味,和天桥曲艺、京剧,以及外来的拉洋片、电影院,闹哄哄地交织在一起,喧闹,躁动,生机勃勃。

北大、清华、燕京大学等顶级学府的大学者,天天写专栏骂人的大作家,娱乐八卦小报上的大明星,街头的人力车夫,逢人便笑脸相迎问候“吃了吗您呐”的胡同串子,以及夹带着各种口音的外省人、外国人,共同生活在这座古城,出门便可望见高耸的古城墙,和前门楼子……

无论大时代怎样变幻、动荡,北平人多数时候的民间生活,都是喧闹而平淡的。

这是林海音对这个世界,最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的她,对街头饭馆的炒菜香味儿,经久不忘。

但她更加痴迷的,是和小饭馆比邻而居的小书店。

她没有足够的钱买书,每天放学后,都会跑到“三阳春”饭馆旁边的小书店,蹭书看,每次读一点,直到把一本又一本的书读完。

这些细节,被她日后写入了《窃读记》等散文中。

从19岁到30岁,林海音在北平做记者、撰稿人。

在北平,她也得到了一生的爱侣——作家夏承楹(笔名何凡)。

1948年底,大变革的前夕,林海音离开了北平,回到了家族所在的台湾。

那时,她没有想到,这场离别将是持久的,当再度踏上这片故土,将是四十多年后的垂暮之年……

2、小姑娘眼中的北平

林海音到了台湾,成为卓有成就的作家和出版人。

她陆续完成了散文集《冬青树》、长篇小说《晓云》等作品。

1968年,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坛朋友,共同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

这个出版社运营了27年,先后出版了400多种高质量的文学书籍。

而林海音被各界公认的最高成就,则是1960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大人讲下去。”

这是《城南旧事》的开篇序言。

《城南旧事》的主人公叫林英子,一个从七岁到13岁的小姑娘。

她是这一切人情世故的见证者,也是林海音本人童年时代的记忆。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秀贞,和英子成了忘年交。

然而,当她终于和失散的女儿再度重逢时,双双却葬身火车轮下……

秀贞的悲惨命运,是众多小人物的冰山一角。喧闹浮华背后,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还有宋妈,也就是英子的奶妈,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送给人家。宋妈带着悲痛,离开了雇主的家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