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出兵东吴,断送了蜀汉基业,是对是错留给后人评说

2020-09-15 21:35:34 作者: 刘备出兵东吴

刘备称帝马上就商议要出兵讨伐东吴,群臣皆以为不可,而他却是一意孤行,最终落得兵败山倒。其实讨伐东吴也未尝不可,只不过刘备当时报仇心切, 利弊权衡不足。

要依当时的形势,讨伐曹魏是最名正言顺的。虽说当时的献帝不能左右朝政,但是这个名分还是有的。而曹丕篡逆废汉而自立为魏帝,虽然是大权在握,但不免国内有人不信服。要是这个时候能够广布大义以正其名,激励将士讨伐曹魏,魏国虽强,成败之数亦未可知。而当时兴兵伐吴,则名有所不正而言有所不顺,一旦交兵,不能卒解,若待曹魏政局稳定腾出手来,或出兵汉中,或由荆襄进攻,那到时候很可能是腹背受敌了。

呵,你还真敢?

言下之意,讨伐曹魏不一定能捞到什么好处,出兵东吴又恐人袭其后,那么静观其变如何呢? 其实这个时候是需要做些反应,因为毕竟对刘备来说,他一直是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他其实也做了些反应,比如为献帝发哀,终日痛哭。但是这样的反应对颠覆魏国的政权起不到很具体的实质性的作用,顶多在国内造成激起反魏的民情而已。

其实刘备在这个时候有了一个比讨伐魏国更加有利的机会,那就是和东吴和解。自东吴杀了关公以后,吴蜀两国的关系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其实孙权是很不愿意跟蜀国交战的,因为一旦两国交战其结果都会是两败俱伤,他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给了在北方虎视眈眈的魏国有可趁之机。因此,他袭取了荆州以后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了。

来啊,吓都把你吓死信不信

对于刘备来说,自己的兄弟被杀当然要想办法报仇了,因为如果不报仇从道义上说不过去。但是我们说这个“义”有大小义之分,大义之所在一心为公不及顾私,小义之所守者为快一时之意不念大局。现在曹丕篡逆,一向以皇叔自居的刘备,这个时候正是行大义之时。所以刘备此时可借曹丕篡汉为契机,东和孙权。首先给他申明大义,为了惩治国贼,之前的恩怨可以一笔勾销,共同出兵伐魏。在约定事成之后可以平分天下,这样孙权必喜其利而同意。退一步讲,就算孙权不出兵相助,也不断然不会贸然联合魏国来进攻。这时候就可以给北伐平添几分胜算了。

兄弟你死了我找人陪你,不行我自己也来

可是刘备不喜欢这样,他喜欢捏软柿子。怎么捏?就是找一个自己比较讨厌的,找一个实力相对弱点的来打。刘备其实也应该清楚,在大义面前先讨伐魏国才是对的。但是他也明白魏国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拿得下来的,如果迁延日久恐怕连为兄弟报仇的机会都等不来。而东吴实力比较弱,相对可以较快地拿下来。这样既可以扩大地盘,又可以为兄弟报仇,一举两得。

实际上选择先对付哪一方对整个问题的影响也不太大,因为在选择打任何一方的同时也同样是要承担着另一方来攻打的风险。比如先打魏国,那么必须联合东吴,对手虽是个强者,但是名正言顺,只是同时也要提防着东吴袭后。如先打东吴,那么曹魏是国贼是不能联合的,但有蜀道山川作为屏障,又有马超魏延守着汉中,问题是不大的。这样对付东吴的顾虑就稍微少一点。但是这场战争的性质就并没有前者那么正义了,为兄弟报仇毕竟是私仇,在国仇面前私仇就显得不足道了。

但是到目前看来,我们至少也可以说刘备的决定是有理性成分的,这个理性成分就是孙权的实力相对较弱。虽然群臣大多都反对,当然了反对的声音文官为主,武将还是很服从安排的。

打就打谁怕谁?

于是刘备发动了影响三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战役“猇亭之战”。战争开始很是顺利,蜀兵顺流而下,所到之处是望风而降。蜀兵是声威大镇,江南之人是尽皆胆裂。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刘备又有了一个可谓是天赐之机。首先,关兴张苞皆得以手刃仇人一报父仇,叛军降将糜芳、傅士仁又畏罪而自投罗网。更重要的是孙权在战争之初便派诸葛谨为使,欲还荆州,送回孙夫人,并缚还降将,永结盟好,共伐曹魏,以正篡逆之罪。且不说东吴是否虚情假意来赢得时间招兵买马再一决高下,但是还荆州、送夫人、缚降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啊。

如果趁这个机会,先收回荆州那么跟东吴就共同有了长江这样的天险。然后善修政理,若中原有变则联合东吴,派一上将出荆襄,刘备可举大军出秦川。这样三路进军必有可图。退一步讲,就算不讨伐魏国,那不费吹灰之力得了荆州这等厚利,又杀了兄弟的仇人,不是也很好吗?如果你刘备还是要先灭了东吴才甘心,那也可以先收下荆州,再重新布置好兵力再打也不迟啊,跟东吴共有了长江之后不是更好打了吗?但是这时候的刘备显然是被仇恨与胜利冲昏了头,他那里看得上荆州这点地盘,更不要说给他送妹子了。至于缚还降将,讨伐曹魏,等他拿下了江南以后,自己搞定就行了用不着你孙权担心。这样想他就这样做了,于是他错失了一个恢复汉室的重要机会。

哥啊,我太难了

刘备亦可谓是一代雄烈之主,一直以仁义负盛名于世,又以兴微继绝恢复汉室为己任。但是当局者迷,人身在局有时候分寸之间难以把握。但是为一己之私愤,断送了多少将士的性命又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烂摊子。此次失败几乎耗尽国力,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落得如此艰难,亦不能不谓这次过失的影响之大也。惜哉,有志之士能不叹息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