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之争,三锏换两鞭,尉迟恭和秦琼谁更厉害

2020-09-16 01:03:22 作者: 门神之争,三

所以秦琼也好,尉迟恭也好,单独领兵做主帅的次数,真是乏善可陈。秦琼就这么一次,还是个副手,而尉迟恭更是投入唐营以来,虽然功勋高著,但仅混到一次单独统兵机会,还是在特殊情况下。

那是武德九年九月(626年),玄武门之变刚刚过去三个月,突厥犯境,在大局未定,局势不稳的情况下,李世民选择了铁杆尉迟恭带兵出征。但这只是一次很小规模的局部战斗,尉迟恭派出去的轻骑兵杀了对方几个人,突厥就主动撤退了,因为规模实在太小,尉迟恭甚至都没落到额外封赏。

与谨慎小心的秦琼不同,尉迟恭性格有很大的缺点。居功自傲,除了李世民,谁都不放在眼里,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交恶,甚至还打了任城王李道宗一拳,差点把他眼睛打瞎。

气的李世民警告他说:“知道国法咋写吗?为啥功臣善终的少?我以前认为是皇帝不好,现在觉得不完全是那样。就好比像你,我有心保全你,但你要天天这么胡来,恐怕连我也保不住。”

因为这些性格上的缺点,导致李世民此后不敢再重用他,但民间贬尉迟抬秦琼,却不是因为这个,尉迟恭最吃亏的地方在于他是胡人。

尉迟恭碑文上说,他本名尉迟融,祖上出自鲜卑尉迟部。尉迟是鲜卑一个分支,在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中立过大功,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后来北魏孝文帝推动汉化改革,下令一律改用汉名,拓跋皇族都改名为元氏,尉迟部便也用汉语谐音尉迟作为姓氏,这也是尉迟一姓的由来。

元朝是尉迟恭、秦琼等隋唐英雄人物民间形象形成的重要时期,原因就是元杂剧兴起,大量隋唐故事被改编成戏曲,搬上了舞台,对于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来说,戏曲远比小说更容易接受。

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尉迟恭秦琼为主角的杂剧,比如不伏老、单鞭夺槊、功德宴等,但元代同时是个对民族身份极其敏感的时期,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尉迟恭的鲜卑族身份被人唾弃,在很多杂剧里,他的名字被改成了胡敬德,甚至影响到了清代小说隋唐演义,隋唐演义里美良川之战,秦琼就叫他胡敬德。

与此相反的是秦琼,秦琼经历很曲折,先后历经隋炀帝、李密、王世充等数主,可以说是整个隋末天下大乱的见证者,几乎参与了每个重要历史节点。

对于说书人来说,秦琼的身世显然更有发挥余地,而且秦琼晚年也多少带点英雄无奈的悲剧感。秦琼年轻负伤过多,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正是用人之际,他却重病缠身,难以行动,只能聊以自嘲:“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一正一反,一扬一抑,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三锏换两鞭等各种段子,还要尉迟恭喊秦琼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