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速战速决,应对厄鲁特危机
"谓唐古特之托卜察一城人, 乃噶尔丹前生尹咱库图克图时之徒弟。"作为瓦剌也先的后裔,噶尔丹即使生活在遥远的西域,也从未忘记要像成吉思汗那样征服中原。他利用自己的宗教身份,以及家族势力,统一了厄鲁特各部,并且以新疆为基点不断的向东进发。
和硕特、哈萨克还有叶尔羌,都纷纷臣服在其铁蹄之下。然而噶尔丹并不满足,他开始威逼利诱那些归附于清朝的蒙古部落,让他们向自己靠拢。
康熙二十七年,直接灭掉了喀尔喀蒙古,刀锋直指北京。而双方签订条约之时(康熙二十八年),正是噶尔丹政权势力的上升期。
噶尔丹犹如悬在清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做出当年也先包围北京那样的举动;而沙俄军队最盛之时不过千人,他们离着清朝的基本盘还很远。只要是智力正常之人,孰轻孰重,不会分不清楚。
所以,当时康熙要的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而后专心对战噶尔丹。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十分正确。如果没有尽早与噶尔丹开战,坐视其发展壮大,很有可能刚刚建立起的清朝,就要亡国。而俄国方面,只是占据了些城堡,无关痛痒。
(三)、苦寒之地,统治成本过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女真族就是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雅克萨地区纬度过高,不适于人类生存。所以,林中百姓们虽然还在黑龙江流域栖息繁衍,但是那片地区的人寥寥无几。康熙皇帝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说什么寸土不让,再去和沙俄纠结多一寸,少一寸土地的事情。
1. 疆域并非越大越好
明太祖年间,蓝玉率军追击北元小朝廷至捕鱼儿海也就是贝尔湖,并没有将其领土收归己有;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西域,不过很快就放弃;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越南,同样也主动放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得不偿失。
康熙皇帝没有继续纠结边界之争,也是出于同理。他认为没有必要再持续下去,那里生活的百姓又不多,物产也不丰富,拿到更多的土地手里还需要派更多的士兵镇守。中俄双方,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赶紧结束这场意义不大的纷争即可。
一个国家的疆域是有极限的,如果过于沉迷扩张,必将自取灭亡。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他们占领的都是相对富庶之地。
雅克萨位于远东苦寒之地,就算全部归于己手,那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还要尽心竭力的维护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
2. 全面考量,深思熟虑之举
沙俄方面之所以能够驰骋亚欧大陆,就是因为他们配备了先进的火器。而清朝虽然也有,不过数量稀少,而且威力方面也比俄国稍差一些。若是继续开战,为了所谓的颜面,那将会平白无故的牺牲很多人的生命。
更何况,当时清朝的国力经历了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以后,已经接近底线。它还要面对来自西北方向的劲敌,准噶尔。而沙俄与准噶尔接壤,明里暗里的它没少为厄鲁特蒙古提供武器装备。多一个朋友,就等于少一个敌人。
如果此时寸步不让,为了那原本就有争议的苦寒之地僵持下去,俄国人很有可能公然表示支持噶尔丹。到那时候,清朝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漠西蒙古了。双方签订条约,友好共处,不论怎么说俄国也不会明目张胆的支持噶尔丹打击清政权。
所以,综合多方面的原因来看,《尼布楚条约》是康熙的胜利,也是大清的胜利。结语:
柏杨曾说"中国如果长期从事于东北荒凉寒冷地区的战争,也将筋疲力尽"。诚然,俄国可能对外兴安岭地区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清朝的统治势力也远远没有达到外兴安岭。这项条约,对俄国而言,是规劝其不再南下的阻堵,也是对清朝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