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部《康熙王朝》,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清圣祖康熙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帝王,也为当时朝局不稳的大清,奠定了百年基业。
对内,治理河患,推崇儒教、关公,为了增添民族认同感,他甚至还去祭拜了明太祖的陵墓;对外,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又三次征战噶尔丹,同时还和西方强国沙俄,签订了规划国界的《尼布楚条约》。但康熙打赢雅克萨之战,为何还签订城下之盟,《尼布楚条约》是赚是亏?
(一)、沙俄入侵,清朝与之交战
女真人古时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整个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东边的部分地区还有外兴安岭部分都划入了后金的版图。
后来,顺治帝在位时,于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跨入山海关,统一了整个中原。不过,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对黑龙江中上游的经营。
1. 侵略成性,引发雅克萨之战
在顺治年间,沙俄人在清俄边境的地带修筑了尼布楚城,康熙年间他们又派人建立了雅克萨要塞。他们的目标,就是以此为据点,然后不断的向南侵蚀。这些人对原住民十分不友好,经常放任哥萨克骑兵们烧杀抢掠。在当地百姓的眼里,这是恶魔般的存在。
但此时康熙皇帝年幼,才刚刚执政五年,还并未完全接过权力,所以就一直没有顾及。何况,内有鳌拜等权臣把持朝政,外有汉家三藩尚未撤销,玄烨和祖母对这些事情应接不暇。
直到三藩之乱平定,吴三桂死于非命,康熙才腾出时间来处理东北事务。毕竟,那里是满洲的龙兴之地,清朝的帝王怎能忍受别人在自己老家为非作歹。更何况,俄国人贪婪无度,不断的向南扩张。
康熙皇帝决定先让蒙古各部断绝与沙俄的贸易往来,而后郎坦又建议称"其久据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
旋即康熙皇帝调集了三千余人,与四百五十名沙俄军人展开战争。本以为能够速战速决,不料却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康熙皇帝的耐心已经完全被消磨干净,他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随即又调集了两千余人,并且还建造了很多的船只,从水陆两面,对其展开攻击。
可清军就在此时,主动的示好,任凭俄军出城。不日,俄方派出代表主动提出交涉。这才有了《尼布楚条约》。那么,一向杀伐决断的康熙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做出让步,是否有些亏本?答案是否定的,并没有。
2.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的人数都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还是打的如此激烈。俄军第一次只有四百五十人,而第二次交战时也不过八百人。战事打的如此吃力,就说明"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军队,遭遇了强劲的对手。
清军属于本土作战,有后援,有补给还有百姓的支持,而俄军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竟然能够坚持下去,可以说他们的战斗力并不薄弱。所以,再打下去,对于清军而言毫无益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争本就是为了和平,既然有了创造和平的机会,为何不好生珍惜。
而且,沙俄方面的火器十分厉害,虽然清军也有所配备,但毕竟不如人家的先进。更何况,清军大都是骑兵,对付步兵还可以,但在热武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所以,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大清颜面,就去白白牺牲士兵的利益。
他们又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只要俄方答应了不再侵犯,那清朝就没有吃亏。
(二)、以大局为重,未逞一时之快
"最后,这两个国家都较好地了解到了他们真正的利益所在。康熙帝宁愿要带来实惠的和平与贸易,而不要徒劳无益的战争"。这是大文豪,法国人伏尔泰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他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上去看,双方都没有吃亏。
1. 得到自己想要的,便是胜利
很多人认为康熙皇帝率先示好,并且同意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丧权辱国的行为。认为他就应该和沙俄死磕到底,为了所谓的颜面,寸步不让。这种想法,太过于幼稚。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应该是你死我活。
康熙皇帝想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在没有入关之前,清朝对雅克萨附近区域也并不是多么在意。入关以后,清帝国的基本盘就挪移到了中原地区。而此地距离北京,还隔着"十万八千里",不论如何都不会影响到首都的局势。
所以,在这个地方打仗,对于大清而言其实是"赶鸭子上架"。毕竟,人家都快打到自己老家了,不出兵不行。而投入的太多,也是得不偿失的。倒不如双方签订协议,自此划定边界,同时还可以恢复贸易上的往来,这才是利国利民的正确决定。
康熙想要的就是双方都就边界问题达成一致,沙俄不再来找清朝的麻烦,这就够了。如果说,再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