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鲜卑白种人?北魏拓跋氏:宇文家才多少高加索血统

2020-09-19 21:34:28 作者: 花木兰是鲜卑

编者按:随着评价不佳但人气爆棚的迪士尼版电影《花木兰》的上映,花木兰这一人物成为网络上的热点。不知何时出现了“花木兰是白种鲜卑人、没你们汉人什么事”的奇怪言论,还有人为此画了漫画。对此类玩“宣扬花木兰白种论”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不外乎在对于高加索人种充满迷之崇拜,不愿意相信也不想看到中国人自己能出英雄这类事情罢了。在网络上,很多人认为一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是鲜卑族军户。由于北魏是自隋唐以来公认的正统王朝而非后赵这样的僭伪政权(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如果不是冉闵的杀胡令,这个内亚帝国就要在黄河流域立住脚了?》),论证北魏统治民族是白种人事某些精神高加索人士人生意义所在。那么,花木兰究竟有可能是白种人吗?

东晋明帝司马绍的母亲是鲜卑人,王敦称司马绍为“黄须鲜卑奴”,这证明鲜卑人中确有一部分呈现出胡须发黄的特点。然而汉人中也有很少量个体须发发黄,如曹操之子曹彰就被称作“黄须儿”,将须发发黄直接与白种人联系起来,未免证据不足。

根据鲜卑民族的遗骨发掘和人种报告,可知鲜卑人出自东胡,是典型的东亚人种。不过,按照杨军先生的《鲜卑人中白种人来源考》,鲜卑人中确实有少量白种人,这是因为西北地区的丁零人(后世铁勒、回鹘的祖先)中有一部分白种人,在匈奴强盛时期随匈奴人南下,匈奴衰退鲜卑兴起之后,一些南下的丁零人加入了鲜卑群体,自称鲜卑。因此,鲜卑偶尔会被与“黄须”联系起来,可能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杨军先生也考证出,吸收丁零人口的,主要是鲜卑宇文部。史载有“匈奴十余万落”(一落5-6人)加入鲜卑,其中大部分加入宇文部,这些匈奴人中就混有少量丁零人。周连宽在《丁零的人种和语言及其与漠北诸族的关系》一文中,借鉴Carleton Stevens Coon 在“The Races of Europe”一书中的研究,认为丁零人原是白种人,自公元前2 世纪以后,渐混入蒙古人种的血统。

不过,由于丁零人本身已不是羯族那样纯粹的高加索人种,再混入匈奴,再混入鲜卑,即便是在丁零人血统浓度最大的宇文部,其高加索血统比例都较为微小,至于拓跋、慕容、段等其他各部就更少了。按花木兰是北魏人的那个说法,北魏是拓跋氏建立的,而木兰家境丰裕,又称呼北魏皇帝为“可汗”,当是属于地位较高的军户。其家族更可能出身拓跋本部,其拥有高加索人种血统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即使有,也只是很稀薄的血统,不可能呈现出白种人或混血白种人的典型体貌。

▲花木兰无疑是黄种女性

网络上有人还刻意强调鲜卑族都汉人的压迫和歧视,称呼北魏为殖民政权,以暗示白人对于中国人高人一等。那么,北魏时代民族矛盾是否这样激烈呢?

德裔学者魏特夫认为,北魏属于“渗透王朝”,其民族压迫的属性要低于后世作为“征服王朝”的辽金元清。而与东晋十六国时代的五胡政权如前赵、后赵相比,北魏王朝的民族压迫也是较轻的,自开国皇帝拓跋珪时代就显示出汉化趋势,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之前,汉人担任高官及掌握重兵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军户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汉人。高峰先生在《论北魏汉人的军功》一文中指出,一般认为的“北魏政权中的汉人是以传播先进的汉文化而在政治中立足,他们对北魏的军事力量影响较小”,实际是一个误解。北魏军事力量中,不能忽视汉人的存在。汉人不但在军事谋议上,而且在军事力量本身,都对北魏有着重要意义。

某些人宣称的“柔然和北魏打仗,北魏禁止被征服的汉人当兵,所以鲜卑格格花木兰代父从军出征”,这纯属不学无术。仅仅是拓跋焘讨伐柔然,从征的汉将就有封沓、冯邈等人,地位都不低,麾下有大量汉族士兵。虽然太武帝拓跋焘曾称呼鲜卑人为“国人”,认为其地位高于汉人等其他各族,但拓跋焘去世后,似乎北魏历史上便不再有类似记载。相比之下,北魏时期的民族矛盾是较轻微的。

那么,汉人只该种田,鲜卑人应打仗的说法,出自哪个时代呢?这并非北魏时期,而是北魏覆亡后的东魏西魏时代,由于鲜卑极端势力六镇集团反扑成功,导致北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胡化逆流,鲜卑和汉人的矛盾才变得异常激烈。汉人地位一度下降到最低点,甚至出现了“一钱汉”这样侮辱性的说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