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是一个兼容并包、易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国度,也是一个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时代,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前期刚刚建国,唐代人就会勤俭节约一些,到了盛唐时期,家乡一跃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唐代人难免就开始奢靡了。今天我们就来复盘一下唐代历史中人们的消费观念都经过哪些转变。
唐朝建立之初,由于隋末大起义的冲击,社会动荡、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生活消费上大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节俭的原则。
作为大唐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我就不用多介绍了吧?
这位宋太宗一生的偶像不仅擅长搭弓射箭,更是一个善于听取意见、会用人、会治国的难得明君。他深知稼穑【sè】之艰难,深知民以食为天,所以他一向坚持抑奢扬俭的指导思想,崇尚并推行节俭消费,也颁布过一些在饮食、衣着、器具、祭祀等方面的禁奢政令,他说:
虽然朕现在很想盖一个新房给自己,但想想秦始皇修宫殿搞得民不聊生,我还是忍忍吧。为了倡导节俭之风,明天通知王宫大臣们,房子、车子、婚嫁、丧葬,等标准一切下调,就按节约的来。
有太宗皇帝的以身作则,臣子们自然也心服口服。这种帝王的躬身实践,对俭约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到了贞观十六年,当时米价相当便宜,唐太宗害怕农民挣不到钱,又说: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粮食卖不上价钱,农民伯伯就过不好,过不好就肯定对我大唐不满意。唉,当一个好皇帝,任重道远啊,以后我再也不听音乐不打猎了。
他不仅自己努力做到"不听管弦,不从政猎",而且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孙,警醒他们不要奢侈,他又??说:
自从我立了太子,逮着机会我就教育他,就连吃顿饭我都要提醒他粮食得来不易呢,我真棒。
受太宗皇帝的影响,后宫的奢侈消费得到有效节制,许多宫人能做到自觉节俭,如皇后长孙氏就把老公的政策贯彻的很到位,从不铺张浪费,所有衣食住行都只拿够用的而已。
正是由于太宗皇帝推己及人的尚俭抑奢的努力,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太平盛“贞观之治”。虽然社会财富日益雄厚,但消费方式以俭为主,历史记载这一段时间的大唐: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在太宗皇帝的倡导下,他后面几个皇帝基本都能坚持尚俭抑奢,致力于推行节俭消费、适度消费,比如第二个盛世的开创者唐玄宗。
年轻时的唐玄宗亦不仅倡导节俭,而且致力于力挽奢靡风气,出台了诸多革除奢侈弊端的措施,比如开元二年颁布的:
把那些豪车都给朕拆了、金银首饰都给朕融了,统一做成武器打仗用,让后宫那些姑娘把奢侈品都拿出来烧了,以后咱宫里都按朴素的标准穿。
没过两年又补充了一条:
再强调一次,今天开始以后全国的珠宝业、锦绣纺织业都停了,谁再敢整这些奢靡之风一律大板伺候。
然后他就真下令关闭了首都的所有织锦坊,全国的女同胞一时间又只能穿纯棉衣服了。
皇上都这样了,老百姓自然也得照办,所以在宫廷崇俭风气的导向下,唐代前期黎民百姓的消费观念是以节俭为主的。
可惜啊,人们常说要想当一个流芳千古的好皇帝,那得学会在恰当的时间“驾崩”,要不然人老了就容易犯浑、尤其当你是一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人时,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咱们隆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还记得隆基年少时的梦吗?那把后宫的锦绣织物烧的是连灰都不剩,宫里恨不得把除了桌子床以外的所有家具都扔了。结果到了晚年,隆基遇到了一个人,让他就像“雄霸”一样,“一遇风云便化龙”了,那个人就是著名的微胖美女---杨玉环女士。
可能是年轻的时候太勤劳了,老年唐玄宗大喊着“我不想努力了”,开启了自己骄奢淫逸的晚年生活。在这里咱们不谈他宠溺杨女士的种种、也不讨论他重用杨国忠、纵容安禄山的种种,咱么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他对宫里装修的调整来看看他的消费观念变化。
华清池大家都知道吧?骊山脚下泡温泉的圣地,唐玄宗和杨女士在这里渡过了无数个缠绵而粘腻的夜晚,据说有那么几年,唐玄宗一年中至少有4个月都在华清池,可能是温泉那萦绕的雾气太美了,于是隆基先生决定把兴庆宫也打造成华清池的风格,根据史书记载:
玄宗尝于宫中置长汤屋数十间,环回梵以文石。为银镂漆船及白香木船,置于其中。至于楫橹,皆饰以珠玉。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
在他的纵容下,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地奢侈糜烂,史载:
上将幸华清宫,贵妃姊妹竞饰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
在宫廷奢侈风气的诱导下,世风日下,奢靡趋高。都城长安奢侈之风更是超前于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