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即使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举制中脱颖而出,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从此飞黄腾达,彻底摆脱以往的身份和家世。
光绪三十年的科举皇榜
因为,那些重要的职位已经被那些门阀牢牢的把控在手中,留给科举中走出来的人才的官位,都是一些小官小吏,多数都在七品以下,很难翻出什么浪花,这也是在实行科举之初,这些门阀世家没有提出反对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朝堂依然被自己牢牢地把握在手中。
曾经有现代学者对隋朝和唐朝初期的科举制进行了研究统计,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人中,出身于平民的人数占比还达不到三成,这意味着,仍然有着多达七成的人是属于门阀世家的高干子弟,士族子弟想通过科举来上升的空间仍然相当有限。
科举进士浮雕
至于其中的缘由,一是因为在科举初期,录取的人数实在太少了。如进士每年仅仅录取不到百人,而参加的人数则有数十万人,且往往包含了许多世家子弟,这导致了平民百姓想要通过考试的难度是极其巨大的,因为这些门阀子弟拥有着数倍好于平民的教育、生活条件。
第二就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初期,科举作弊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隋朝时期著名的"二刘"之一的刘炫,就是通过作弊进而从科举考试中走出的。关于这其中的原因,因为当时是没有糊名制度的,即阅卷人是可以看见试卷是谁作答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士门子弟,交相酬酢,而寒门俊造,则十弃六七。
古时最高学府太学
综合了以上这些原因,再回头来看此时的科举,可以说已经沦为了门阀世家用来抵制寒门士族人才的手段,即使你再出色,也会大概率在阅卷时被刷下,除非你的才学能够引起皇帝的重视。因此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隋文帝要废除学校了。
学校的废除,更使得许多寒门士族子弟丧失了步入仕途的机会,待隋炀帝登基时,朝堂上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象。在这乌烟瘴气中,隋炀帝杨广决定恢复办学,并改进了学校制度。
如他吸收如吸取了五经课试法的经验,开创了考核淘汰制。即每两年对弟子进行考核筛选,不及格则罢免;其后每隔二年以十一经考核,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对每试不及格者可随下一级再试,相当于今天的留级制度,这种办法极大的提高了人才的质量。
太学前身国子监
又如吸取了南朝宋办学的经验,在京城开设四馆,让各领域的资深人士各自收徒授艺。如何承天的史学馆、谢元的文学馆等。其次,大力支持私学的发展。隋炀帝复开学校,对于私人所设"书馆"更是大力支持,私人学堂在隋炀帝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在经过历朝历代的完善后,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古代选拔官员的不二途径,虽然它仍有许多弊端,如思想的局限性、考试范围狭隘等,但在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环境下,已经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