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像
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它的开创者是隋文帝杨坚。既然杨坚能够开创科举,说明他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发展的皇帝,然而在晚年时期,隋文帝竟下令废除全国各地的学校,仅留下一所国子监,这又是为何?
要探寻隋文帝杨坚开创科举的原因,得先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隋文帝
杨坚出身豪族,其父杨忠官至北周柱国,被周文帝宇文泰封为随国公。而杨坚日后承袭随国公,这也是隋朝国号的由来。生在这样家庭的杨坚,自幼和各个官二代一起成长,深知朝堂中的许多不为人知的黑暗地带,如买卖官职、行使贿赂等。
待到杨坚长大成人时,北周朝廷里已经是乌烟瘴气,到处弥漫着靡靡之音,充斥着一副腐败的气息。杨坚深知,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官员不作为,造成朝政腐败。尽管这些大臣出身名门,但是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一直都是生活在大富大贵中,丝毫没有坚韧不拔的品格。
科举制学子考场
所以,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种情况,打破血缘世袭和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局面。而在他登基称帝建立隋朝后,便废除了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建立了依靠学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之所以废除九品中正制,是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它的弊端被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在隋朝之前,选拔官员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它的弊端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世家大族通过该制度逐渐控制了朝廷官吏的任免,致使当时为官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造就了当时官场的混乱局面。
九品中正制度
其次是全国人才被集中到中央,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思想文化也渐趋落后,逐渐在各个方面均处于落后的局面。第三是在人才的任免上,全部依据中正(官职名)的评语,也就是官员的升迁罢免权都在中正手中,致使众人竞相追中正的职位,而无暇顾及其他职位。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深感九品中正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他取其精华,融合汉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的优势,进而开创了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
博物馆科举制人文历史
在推行科举制后,以往朝廷被世家子弟把控的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历史上首位科举状元孙伏迦便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成为朝中仅有的几个非世家子弟官员之一。但此时的朝堂,毕竟是经过各大世家数百年的经营,其势力早早已盘根错杂,根深蒂固。科举制度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完全解决这种局面,但好在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首位状元孙伏迦
另外,在科举制度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寒门士族学子开始发愤图强,立志要通过科举来摆脱卑微的身份。一时间,全国上下,一股好学之风在社会上掀起了热浪。
但此时的科举制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还不完善,比如在对考试的监管以及试卷的评阅上,存在着诸多漏洞,让一些人有机可乘,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得功名。
科举制示意图
可以说,隋朝初年不完善的科举制是有名无实,是隋文帝急于求成的产物,没有经过严格的把控和衡量,这也成为日后隋文帝废除学校的诱因之一。
据《隋书·高祖纪下》记载,在公元601年,隋文帝下令取缔全国范围内的学校,仅仅保留国子监一所,并且还将学生规模限制在72人,这一举动顿时令天下哗然,纷纷猜测隋文帝的意图。
古时科举的阅卷现场
在世人的认知里,隋文帝之所以会废除学校,是因为面对数百年来传统的选拔制度,让他感到力不从心,认为科举制不足以打破九品中正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制约,走出新的道路。
但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是,此时的科举制度,考察的都是儒家学派里的思想文化,而隋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大体上都偏于狭隘,在品行上偏于鄙俗,这些在达官贵人的眼中是被看不起的。而且,在隋朝之前的几百年内,社会各界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均不重视儒家学术的发展和研究,而科举制却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文化,这就造成了许多青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进而逐渐失去了兴趣。
科举放榜
此外,晚年的隋文帝开始崇尚佛教也是促使他废除学校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如这时的科举制并没有对社会起到多么大的实质性作用,因为推行科举制发挥重大作用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而削弱名门望族的势力和对朝堂的把控,但是在科举创立之初远远没有起到这种作用,因为此时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或者说,它没有达到隋文帝理想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