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桃城镇高阳余氏——余光中乡愁的起点

2020-09-22 03:04:34 作者: 福建永春桃城

勤俭孝友传望族 爱国爱乡写真情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首《乡愁》,让海内外的华人记住了著名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的起点,在永春桃城镇的一个叫洋上的小村庄里。2003年,阔别68年再次返乡的余光中,热泪盈眶地感叹道“一扫经年的乡愁”。

自元末迁居至此,高阳余氏已在这方世外桃源繁衍了700余载。几个世纪以来,余氏诗书继世、勤俭孝友、爱国爱乡,家风清正,历代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七百载披荆斩棘 好家风修成望族

洋上村位于永春县桃城镇北端,距离县城13公里,环视皆山,满目苍翠。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洋上余氏祖祠,古朴典雅,祖祠正对着石齿山、背依着玳瑁与铁甲两座青山,曾在余氏后世才俊的诗画中频频出现。

据载,余姓是禹王的后裔,最早发源于甘肃、陕西一带,后繁衍至江苏下邳、吴兴及河南高阳、安徽歙县一代,后逐步南迁,经浙江、江西,于唐朝年间入闽。

入闽始祖为余青(生于725年),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入闽,任建州建阳令。后弃官从商,专营食油,定居于福州(台江),称余府巷。后裔几经辗转,迁居莆田仙游。元至大三年(1310年),裔孙余仕琮迁至永春二十都龟龙(今五里街镇高垅村)。

余仕琮之子余兴寿,元末自龟龙迁居高阳坊,即今桃城镇洋上村。余氏在此稼穑务农、披荆斩棘,后瓜瓞蔓延,蔚成望族,后世称高阳余氏。

古话说,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好的家风不仅可以涵养人,对于一个地区的良好社会风气培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余氏肇基高阳至今,先后六次修订谱牒,制订了详细的凡例、族规,对族人及后世的言行、处世等进行规范、引导。

高阳余氏第六世余燕晶,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首修族谱,惜后来轶失;九世传房余谋楷与十世永房长余启愤于清康熙年间(1668年—1682年)重修。此后,余氏后人分别于康熙四十年(1705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及1998年,四次续修族谱。

惟勤惟俭 孝友兴家

500多年前首修族谱时,余氏先祖便十分重视家规家训的制订。在余氏先祖所倡导的众多家规中,孝父母、友兄弟、勤俭、慷慨好施几方面,至关重要。

翻开《高阳余氏族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惟勤惟俭”“克勤克俭”“事亲以孝,待弟以友,接人以恭,慷慨好施”“教子义方,明人伦修礼义,法肃词严,端正家风”……这些形容中华传统美德的词汇,大量出现在历代余氏族人的生平简介中,对后世子孙是无声而坚定的鼓励和期待。

高阳余氏第八世余诒珧(1577年—1637年),为人德行高洁,对父母非常孝敬,日常亲自服侍父母的膳食,友爱兄弟,和睦宗族,常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为端正一方风气起到了表率作用。因此,年轻时族里的父老便纷纷看好他:“年少有才,将来必成大器。”1601年,余诒珧授江西抚州府青藜司巡检,又任浙江杭州府库司,后升任江西金谷县主簿。在任期间,余诒珧深受当地士民爱戴。到李自成叛乱时,正在京城候迁的余诒珧,为保全家眷于乱世,不得不整装携眷返乡。返乡后,正值漳、泉两地海寇猖獗,乱党云集,烧杀抢掠,余诒珧就带领宗亲在洋上建设山寨,保护村民不受乱兵之祸,时人对其十分敬重。

十一世余齐贤(1643年—1700年),康熙年间武举人,洁清自守,出孝入悌、和亲睦邻,且教子有方,三世书香,一家荣耀;十四世余长策(公元1790—1875年),诰封修职郎,后晋封为儒林郎,他生平事亲以孝、待弟以友、接人以恭、慷慨好施,义举之事,力行不倦。清咸丰年间,正值饥荒,余长策打开自己家中的粮仓救助乡邻,帮助乡亲们度过灾年。余长策同样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均入仕为官。

崇文重教 代代相传

高阳余氏族规,非常重视教育

爱国爱乡 诗画传情

“我说一个人啊,不离开家乡,不知道家的可爱;不离开国,不知道国的可贵;做过一次浪子,再回头,才知道家乡的特别可爱,才知道家的意义。”阔别68年重归故乡永春,余光中在演讲中深情地说。除了余光中、余超英父子,余光中的堂叔余承尧,上世纪80年代末轰动台湾画坛的传奇人物,同样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余承尧(1898年—1993年)中学毕业后便投笔从戎,早年留日,1924年学成归国后,再次投身军旅。抗战初期,他就晋升至中将,负责战区督军。经过20多年的戎马生涯,1946年抗战胜利后,他以国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职申请退役获准,后来从商。1949年,他因生意之机,转道台湾看望军中旧识,不想就此与大陆的妻儿天各一方,一别整整40年。

余承尧在台40年,孤身蛰居在台北的陋室,除献身南管文化之外,他时刻思念着故乡永春和军旅所涉河山。他把这种难以排遣的孤寂全部投入绘画之中,56岁才开始自学绘画的余承尧,没有师承,却凭着极高悟性与顽强韧性,以自然为师,以数十年军旅生活登山临水的丰富记忆为灵感,创作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作品。余承尧开创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风格,在台湾被公认为“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足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齐名”。

余承尧常常对侄儿余光中讲起画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令余光中对故乡的记忆更加清晰。余光中7岁时随父母回到永春,在老家待了半年左右。童年短短半年的快乐时光,祖厝的院子、前院的晒谷场、房后5棵茂盛的荔枝树和儿时一起玩乐的伙伴,却一生都伴随着他。

半个世纪以来,余光中的《乡愁》在全球华人中引发强烈共鸣,2003年,阔别家乡68年、终于又踏上回乡路的余光中,在《八闽归人》一文中写道:“泪水忽然盈目,忽然,我感到这一带的隐隐青山,累累果林,都为我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内,枝头所有的芦柑都会回应。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此后,他数次回到泉州,专程为泉州申报“中国魅力城市”担任城市推荐人,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洛阳桥的长度并赋诗一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