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仙人台

2020-09-28 15:25:11 作者: 蕲春仙人台

仙人台,鄂东名山,位于湖北黄冈蕲春县,海拔1176米,方圆9.5平方公里,属大别山南延支脉。以仙人台白云观为主体的东晋建筑群,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是鄂、皖、赣一个重要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2008年3月27日,仙人台(清)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蕲州志》记载"仙人台,在州北二百一十里,又名魁山,旋螺山,有九十九隘,高若列屏,陡其巅,可极目干里"。

山顶南向有一长方形石台,体积十余丈,台面及其四面均如刀切,山坞有寺,即石台上一石庙,相传建于南唐,毁于战乱。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石庙墙壁至顶端皆为方形条石砌成。长8米,高6米,厅内矗立四根石柱,正面墙有法应祖师及大禅师刘五石像,两侧有数百浮雕神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此地为刘五、刘六修炼之所。小庙门额上刻有鸟兽浮雕及乾隆御书"恩佑四民","文钦武仰"八个大字。门壁刻有"跃眼俯视大干界,心地高悬第一峰,康熙辛己年吴之题"。根当地人说,解放前台上有一天庙,在小石庙后,高处台阶上,遗址犹在,条石残存。

白云观,初名"仙人庐",始建于晋永熙年间,当时除真武殿为木石结构,其余皆为芧庐。唐时因受李唐皇族尊崇而全盛,至残唐五代有名道刘五、刘六兄弟在此修炼得道改名仙人台至今。刘五、刘六为后晋主石重贵之部将,后晋易主看破红尘在此苦修终成正道,宋时在对面香炉峰附近又陆续建起几处佛教寺庙,形成佛道并存局面。

吕祖观,已不存,该观址现为仙人台茶场办公室。时有后人刘某生卒年代不祥,传其曾于君山遇得八仙之一吕祖纯阳(吕洞宾),并随其勤修也位列仙班,刘及其弟子在仙人台下兴建吕祖观一座。

普陀庵,位于仙人台下边岩脚(原茶场二小队),建于北宋时期,毁于1950年,庙房十二间。

仙人阁,位于大桴尖正面脚下(原茶场会计室),建于民间十九年(1930年),于1954年被高山洪水冲毁,庙房十余间。

永庆庵,位于台下边岩脚(原茶场六小队),建于北宋时期,毁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庙房三十余间,仍存有古钟一座。

1936年由当地何寿堂,詹文卿等革命先烈组织并成立农民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

1940年,张体学留下红军老军医表立山及一名看护长,两名看护,二十多名伤病员,在仙人台办起了一所秘密县医院,多时达百人以上。1941年在仙人冲王家坪又办起一小型军用被服厂,组织冲里妇女手工劳动,参加被服厂缝衣做鞋等活动。

仙人台由于四周崇山峻岭,终年云雾僚绕,土质肥沃,气侯适宜,自周代以来即为产茶名区。蕲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李肇著《唐国史补》"风俗贵茶,茶之茗品益众……蕲州有蕲门,团黄"。蕲门,团黄皆为茶名,是团面茶(茶饼)茗品。唐宣宗李枕大中十年(856年)杨晔著《膳夫经手录》称"蕲州茶,色澄而清冽,气馥而沁芳"被定为岁贡茶,当时蕲春郡因茶品质优异被列为贡茶区。其中蕲门中的上品则称为紫笋,质量尤佳,此茶在谷雨前后,于高山乱石中选取茶蓬中刚吐出紫色嫩芽制作而成。苏东坡谪居黄州咏茶诗"周诗记茶苦,茗饮出近世,春来凉地裂,紫笋森已锐"既指此。明代李时珍赞曰"蕲春诸种,唯仙人台茶最佳"。《蕲州志》,《本草纲目》记载"楚之茶,则有蕲州蕲门之团面……皆产茶有名者"。且仙人台茶列为清心明目,滤尿解毒之中药。

近年来,仙人台茶场不断挖掘出传统制茶经验,结合科学技术培制出"旗枪""翠绿"等新品,所产台茶皆为全国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