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为何郑板桥最有名?

2020-09-28 23:37:35 作者: 倪云林画竹意

修竹历经雨雪严冬都傲然矗立。用特有的冷静、平和之态,与外部世界统一和谐。透过整幅作品远近浓淡的格局,似乎能感受到自己置身于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

告诉人们处境不同,则用不同的方法对待,正像题款中所说,"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其人之意境何如耳"。

这是郑板桥几十年真情入世的体验。

3清净无为崇尚的冲淡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一大精神支柱,郑板桥自然也深受影响。道家讲究清静无为,无欲而治。郑板桥性格中也就不缺少这种淡薄自然的特点。

他的墨竹图作于61岁那年。图中仅有三株重墨修竹,两支浅墨竹子,笔法随心所欲,浓淡对比恰到好处,使修竹真正地具备了生气,拥有与人平等和谐的地位。

这种以意境取胜,以及以少胜多的笔法更是他的重要创作理论思想。他深谙道学辩证理论,讲究含蓄,追求简洁,又不经意地予以暗示,让人回味。

他往往用大量留白,只以一支竹子取胜。他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做到胸无成竹,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无即是大有,是"忘情心手,趣在法外"的结果,也是其师法自然的积累。

他的作品从里向外透露出一种不为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平常心,传达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和两元及多元的辩证轮转。

他笔下的修竹告诉人们,应恬然淡泊、顺其自然,生活虽苦却要充满诗意,不管外界如何纷扰,只要保持内心安宁平静即是幸福之所在。

4深厚根基体现的包容

《兰竹石图》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采用对角余线的构图,以浓墨给出丛生的兰草和竹子,以淡墨画石,石头苍劲坚硬,兰竹轻柔俊秀,呈现刚柔并济之态。

以岩石为基,承载包容一切,兰竹不动声色间磨去那突出的棱角,"容纳百千端"悄无声息却跃然纸上。

郑板桥《墨竹图》中的竹叶,是他以书法为画法的创造性用笔体现,每片叶子都好似书法中的一个笔画,暗合书法的一提一顿,于顿挫中隐见正反转折。

待要细究其来龙去脉,却又感觉因其无拘无束而无从下手。这种自由与集中的深度结束合,让作品气味隽永,寓意深远。

没有深厚的书法与绘画功底,一般画家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郑板桥是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他天真不失精明,精明却不狡诈,淡薄随性绝非目无章法。

这样一种包容自由的性情成就了他的诗书画三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狂放的笔法、坚强的诗意,与修竹的坚贞相印相融,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统一。这首诗及画是郑板桥人生的真实写照。

三、小结

与其说郑板桥画竹最有名,不如说他是爱竹最著名。郑板桥爱竹可谓"走火入魔",有无竹不入居之说。

现实生活中他周边竹林环绕,艺术创作更是以修竹为中心,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笔法和画法,创作出一幅幅名传后世的佳作。

历来文人雅士称竹为"君子",以其虚心、有节、根固、随遇而安、挺拔凌云、经风傲雪,与郑板桥可谓身心相印。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境,是他复杂多变的思想影像,是他人人平等的博爱体现。他的伟大人格就像竹子一样,挺拔不屈,这使他成为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艺术概论》;

《郑板桥书画鉴赏》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