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何明朝的军事实力不像宋朝那么软弱?

2020-09-29 10:18:11 作者: 同样实行重文

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诚愿不以阵图赐诸将,使得应变出奇,自立异效。

三、两宋时期对于文官的待遇极高,结果就是养出一大批空口白话论武事的文官,而武人低贱,人皆不愿从武而投文

由于唐、五代的教训,北宋对于文官采取恩养制度,光以一个最低等级的从九品官员来说,只要熬得住,几十年后也可以慢慢熬到宰相,而且还有各种补贴、田地,高级一点的还有食邑分封,毫不夸张地说:宋朝官员的待遇是历朝历代最好的,可能连现在也比不过。

唯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价为虑,各自勉其治行,给赐过优,使宋朝财政困厄,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

对待官员的优待政策,让很多人冲破头都要争取个一官半职,自宋真宗开放科举制度后,更是营造了一条通往发财致富的康庄大道,到了仁宗时期,甚至到了“五人一进士”的程度。

这一点比起明朝那千军万马争先的情况来说,宋朝的官员实在是很容易做,也很有做的价值,虽然这样确实让两宋没了兵事之祸,可随着而来的却是官员机构的臃肿,往往一件小事就得有好几个人共同负责,这也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

毕竟北宋皇帝亲自把官员给养肥、养懒了,要让他们再变瘦、变勤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然会遇到利益受损的文官的抵制,而偏偏赵匡胤又下了“不杀士大夫”的铁规,更让拿钱不做事的士大夫们心安理得,有恃无恐了。所谓“祖宗之法不可违”云云,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要是宋朝有几个像汉武帝、朱元璋、雍正这样的铁血皇帝,或许还能再救一救。

至于明朝,虽然也重用文官,可却不在俸禄上重用,而是在权力上重用,只有你做多了事才能拿到更多的待遇,想着宋朝那样不做事还能拿钱的,不好意思了,回家、流放、下狱三条路自己选吧!这一点也使得那些在地方担任军队指挥的文官们,不得不跨界兼职,要不战事有什么差错,自己随时就是杀身之祸,像明朝中后期最能打的几个武将:袁崇焕、熊廷弼、卢象升等,其实都是文官出身的。

结语

宋明虽然一样都是重文轻武,但宋朝过于严格,而明朝吸收了宋朝的教训,避免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这是宋朝的不幸,也是明朝的幸运。在两宋时期,做官是一件很舒服的事,相反对国家有死生之地的武将,却成为了一个很难做、很不好做的职位,打仗武官来,黑锅也得他们背,而宋朝又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百姓的出路多了,也就不愿去做那吃力不讨好的武将职位,到最后还发展到了好汉不当差的境地。

当然在这众人皆醉中,也还是有清醒的人,像北宋时期的狄青,南宋时期的辛弃疾:

前者大战西夏,二十五战未尝一败,结果被朝廷里那些自称“忠君爱国”的文官们背后捅刀,比起岳飞那“莫须有”的罪名,弹劾狄青的罪名则显得更加可笑,巨儒欧阳修竟然说他和五行犯冲,以后势必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定,把他下放了。

而辛弃疾更是被称为“文人中最能打的”,五十多人就敢冲入敌军大营,生擒敌将回国,可结果还是在那些“铁骨铮铮”的文官的弹劾下,黯然下放,终一生报国无门,郁结而终了。

等到宋徽宗任用蔡京大力恢复王安石时期的变法,罢免臃肿的文官,宋钦宗开“皇帝杀士大夫”的先例,宋朝军事也曾经有过一丝曙光:童贯坐镇西北,数战下来使得西夏称臣,这一点可是连手握四十万大军的范仲淹都没达到的成就,李纲主持开封保卫战,多次击败金兵,金兵已隐约有退兵之意。

可惜势重难返,此时金国早已完成北宋攻略,十万大军南下开封,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更让后面的南宋“畏金如虎”,也让士大夫们有了借口,再也不敢随便出兵,而一直处在挨打防御之下,宋朝自保有余,但主攻不足,“忘战必亡”的教训,不可不谓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