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21日。
清朝皇帝咸丰,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不安地动来动去,浑身都是汗水。
此时此刻,京城郊外的八里桥,即将进行一场惨烈大战。
进攻京城的一方是英法联军,他们的军队不过8000余人,骑兵只有1000人,而且其中700余人还是从印度殖民地拉来的印度骑兵,战斗力很差。
负责防守京城的,是大清名将僧格林沁,这位将军身经百战,军功卓著,而且并不是第一次对阵英法联军。
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僧格林沁率领部队,痛打英法联军,击沉敌舰4艘、重创敌舰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
而在防卫京城的这场战斗中,僧格林沁拥有17000清朝最精锐的蒙古骑兵,20000余名步兵,怎么看都不可能输。
战斗很快打响,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结果震惊了全世界:
在英法联军先进武器的打击下,僧格林沁的军队全军覆没,那些骄傲的蒙古骑兵,甚至还没来得及冲到英法联军的阵地前,就被火炮轰成了碎片,剩下的步兵更惨,面对英法联军的骑兵部队,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很快溃不成军!
被英国拉来凑数的印度骑兵,甚至嘲笑清朝的精锐骑兵是“小鸡”,不堪一击!
消息很快传到紫禁城,咸丰皇帝被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带着皇室人员逃跑,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在北京城内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抢走的“十二生肖兽首”直到今天还没全部找回。
清朝末年有两支王牌军队,一支是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还有一支,就是清朝的“八旗”和“绿营”,这两支部队通常一起战斗,所以算作一支。
但在京城陷落之前4个月,八旗和绿营就在和太平天国的战斗中铩羽而归,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攻陷了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八旗和绿营虽然号称精锐,但久未训练,贪污懒惰,几乎全军覆没。
其实,在面对英法联军的进攻时,清朝还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可以依靠——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被称为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又是个饱读诗书的大儒,十分受人尊敬,他麾下的湘军,实力当然也不弱。
先说说湘军为什么很强悍。
曾国藩是湖南长沙人,所以湘军大多也是湖南人,不少将领跟他都有很深的交情,士兵之间很多也是老乡,甚至父子兄弟,在战场上绝对信得过。
曾国藩信奉儒学,讲究长幼尊卑,所以湘军纪律严明,服从性高,而且武器先进,从西方人手里买了不少装备,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水陆两军都很齐全。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12万湘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最后,曾国藩是清朝大臣,也一直说自己“忠诚无比”,只要皇上命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是,这位“忠臣”却对英法联军的进攻袖手旁观,让人气愤。
在英法联军进攻京城前几天,各地的勤王军队就已经汇集京城,准备保护咸丰,咸丰也命令曾国藩,立即挑选湘军精锐,派个将领过来,火速勤王。
没想到“忠臣”曾国藩却不听皇帝命令,拒绝派兵!
他还给咸丰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手下将领对京城人生地不熟,军队行进很慢,肯定来不及勤王,还假装问咸丰,要不要干脆让他过去?
咸丰收到信,气得手发抖,曾国藩明显是在拖延时间,就算咸丰同意曾国藩勤王,再写信过去,也得好几天,那时候又没电话短信,等曾国藩赶到,英法联军爬都能爬到京城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京城最终陷落,如果湘军积极救援,那中国可能就不会发生“火烧圆明园”的惨剧了。
那曾国藩真是“大奸臣”吗?其实站在他的立场上,也有苦衷。
首先,湘军虽然精锐,但毕竟不是八旗、绿营那种“正规军”,经常被看不起,咸丰皇帝也偏心,担心曾国藩的湘军势力太大,于是经常就找理由惩罚一下曾国藩和湘军。
而且当时京城的清军总指挥是胜保,这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指挥很无能,还嫉妒曾国藩,曾国藩要是真的派遣湘军精锐过去,就是羊入虎口,肯定要被胜保吞下。
另外,当时湘军正在包围太平军的一个重镇,根本抽不出人手去救援,路途遥远,远水救不了近火,曾国藩也认为,英法联军攻陷京城问题不大,赔点钱就完了,但太平天国可是真的要夺取皇位,必须剿灭。
这些因素加起来,曾国藩最终选择不去救援。
最终,咸丰皇帝签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英法联军看清朝如此软弱,也就放心大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不停侵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要是曾国藩的湘军当年及时救援,说不定中国近代史也不会这么悲惨了。
你觉得曾国藩的做法有问题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