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陶渊明曾祖父,虚伪堪称东晋岳不群,搬砖都能搬出优越感

2020-09-29 22:34:50 作者: 此人是陶渊明

半生努力,付诸流水。辛苦付出,惨遭剥夺。

什么天道酬勤,什么付出就有回报。在陶侃看来,简直都是胡说八道。

无论人生态度,还是政治态度,陶侃彻底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三、陶侃搬砖

陶侃率领被王敦阉割过的荆州残部军队,开赴广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了那里叛乱,开始了人生中最悠然自得的一段岁月。

北方的八王之乱已转变为五胡乱华,西晋屡遭打击,已是穷途末路,琅琊王司马睿趁机在江南发展势力,东晋的基本规模已成。天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新的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陶侃此时还在荆州,四方鼎峙,机会多多,凭借在荆州大战数年的本事,进一步扩大势力,甚至在东晋朝廷混上更高的地位未始不可能。然而这一切美好的希冀,都被王敦无情地击碎。

陶侃内心的怨怒不问而知。只是与士族们打了这么些年交道之后,陶侃也一改起初那种急切而激烈的表现自我的方式,他变得更加含蓄而委婉,对自身形象和名声更加看重了。哪怕他对王敦和琅琊王司马睿恨得牙痒痒,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也不敢表现出来。表面上,反倒要表现出一股忠于王室、九死不悔的良好态度。

正是在这种态度支配下,他做出了那桩名闻千古的“陶侃运甓”之举。

甓就是筑墙所用之砖,运甓,也就是搬砖。

据《晋书》记载,陶侃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卧室,晚上再搬到室外。如此反复,勤而不辍。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呢?陶侃回答,北方大乱,需要我去安定,我怕在这过的太安逸丧失了斗志,所以才搬砖锻炼。

搬砖锻炼意志,从古至今只此一例。

大概也只有浮尚虚名的东晋士人,才能把逼装得如此清奇。

从中可见陶侃的心眼。

锻炼意志有很多种方法,身为将军,骑马射箭、操练军队似乎更合乎他的身份,更能显示他忠于王室、心念神州的心思。可是如果那样做,和那些伧荒武将又有什么区别?

必须够古怪、够独特,才能显出我的品格。

不得不说,他的目的达到了。

陶侃在广州搬了十年砖后,大将军王敦病死。东晋朝廷忙于清除王氏子弟在荆州势力,朝中那些显贵们,很快想起了搬砖将军陶侃。很快,朝中一纸令下,陶侃复任荆州刺史。

旧地重回,旧权重握,对一个人的心态影响到底有多大?陶侃说不上什么喜悦,也谈不上什么扬眉吐气。东晋朝廷虽然没了王敦,但新掌权的庾亮,仍然从骨子里瞧不起南方出身的陶侃。

陶侃也没有践行当年在广州的话,什么定乱平难,都只不过是装出来的逼而已。北方虽然已经沦入匈奴和羯人之手——此时西晋皇帝早已死光,北方是后赵的天下,现在去兴兵北伐岂不是找死。

砖搬了,名声打出来了就够了,至于说过的话,就当空气吧。

陶侃把全副精力用于巩固在荆州的地位,并且以老辣的手段将荆州经营成陶氏独立王国,甚至还借助平定苏峻叛乱的功劳,迫使朝廷封其为太尉。

当然,陶侃也不是完全话说了当放屁。他瞅准时机,趁后赵发生内乱,在南阳、新野、襄阳一带兵力不足,派兵攻占了樊城、新野、襄阳三郡,而后见好就收,再不与发一兵一卒出战。

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一则陶侃在军中三十多年经验丰富,二则东晋国力方盛,有能力与后赵作战。但陶侃一心想保住自己在荆州势力,不敢也不想发兵北进。他虽然上书称“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但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陶侃一贯的装逼手腕。

想打,谁也没拦着你,倒是去呀!

公元334年,陶侃去世,享年75岁。陶氏甫一去世,几个儿子便乱成一团,互相争权夺利,不久便在庾亮的制压之下全族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