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发明一种美食,成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一
文/炎炎谈历史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的节日吃什么都有许多寓意。民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中国人最看重的大年三十年饭还是年夜饺子,可见饺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了。
乱世学医
张仲景出生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在朝为官,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使他接触很多的典籍,从小博览群书,酷爱医学。当时社会朝廷不安,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疫病流行,到处横尸遍野,张仲景怜悯百姓,厌恶官场,立志学医救民。
撰写医书
他刻苦钻研,拜名师学医,博览医书,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药方,甚至民间验方,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包括他个人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一部创造性巨著《伤寒杂病论》。
坐堂行医
汉武帝实行“孝廉”选官制,张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他仍用自己的医术,在衙门大堂为病人解除病痛,称“坐堂医生”。
发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的时候,路上看见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晚年回到家乡依然行医治病,但是他心里记挂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和祛寒的药物放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形状像耳朵,因为它的功效是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娇耳”。
张仲景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搭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那天正好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后来张仲景驾鹤西去,那天正好冬至,送葬的队伍走到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棺绳断了,大家按照他生前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
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舍“祛寒娇耳汤”,所以为了纪念他,从此每年冬至大家都要包顿饺子,并且说冬至吃饺子,冬天就不会冻烂耳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