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很是坎坷,前半生四处漂泊,连老婆孩子都保护不了。好容易得了半个荆州,没两年又得了益州,此后又从曹操那里虎口夺食,拿下了汉中,看起来要成就王者的荣耀。
结果还没高兴太久,关羽便败走麦城,损失一员大将不说,地盘还丢了一半,争夺天下的目标难度一下从困难变成噩梦级别,刘备的心情可想而知。
于是,夷陵之战爆发了。
作为主攻的一方,刘备当然认为自己赢面很大,然而结果却是他输得裤衩都快没了,几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只带着少数近卫勉强逃身,要不是孙权担心魏国会趁机来攻,说不定刘备就把命直接交代了。
为什么输得这么惨?刘备表示自己也想知道,最后他归结为天命弄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哉?”这话听着耳熟,不由得让人想起四百多年前垓下之围时项羽的那句呐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老天爷当然不想背这个锅。
图1 刘备(161年-223年)对于刘备的失败,很多人归之于他的军事额度不够,这不是今天才有的看法。
决战之前,当了解到刘备竟然前后连营七百多里时,曹丕立刻开启嘲讽模式:刘备这是对军事一窍不通啊,分兵七百多里还指望能赢吗?我看不多久孙权的捷报就会传上来喽。
果然,七天之后,孙权就将大胜的喜讯传了过来。
的确,刘备虽然号称戎马一生,但纵观他多年的军旅生涯,总体而言是胜少败多。作为夷陵之战时孙吴方面的主将,陆逊就曾明言:“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所以,刘备之败,原因就在于他不太会打仗,但是又偏偏遇到一个军事奇才陆逊,故而理所应当地失败了?
恐怕不能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刘备一生的确胜少败多,但他的对手是曹操这样的一世枭雄啊,我们只能说他并非万里挑一的军事高手,而不能过分贬低他的军事才能。
图2 夷陵之战
至于夷陵之战时的种种“弱智”行为,如曹丕提到的连营问题,老实讲,连曹丕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都知道七百里连营是兵家大忌,经历多年戎马的刘备会连这种常识都不知吗?
然而尽管知道,但并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导致巫以下的沿江战略要地全部失守。而孙吴方面又采取避而不战,层层后撤的防御战术。这样一来,刘备要想取得战果,只能步步深入,可因为沿岸的战略要地与临江诸郡都被孙权方面掌控,他不得不沿江布兵,连营向前,七百里连营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图3 三国荆州版图另一个常被人批评为不知兵的军事行为就是舍船就步,让水军全部上岸作战。
原本蜀军在上游,作战时乘船顺流而下是有利条件。战争一开始,陆逊最担心的便是刘备水陆并进的战斗方案。可惜,刘备最终放弃了这一打法,以至于让人一股脑地端了。
但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水陆齐发的好处。刘备原本的水军来自于荆州,颇为精良,掌握在关羽手中,但关羽败死,这支水军便不复存在。而这次出征,准备的时间并不充分,大部分军队都是步兵,陆战的训练恐怕都没多么熟练,更别提水军的训练了,水战能力自然是不行的。故而,刘备只能放弃水路。
由此看来,夷陵之所以惨败,并非刘备不懂军事,而真的是客观条件所限,换言之,刘备的那句“岂非天哉”的呐喊是一语中的了?
当然不是。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显看到,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刘备并不具备必胜的优势,反而是劣势频频。也就是说,夷陵之战,原本就不应该打,至少不应该现在打。
图4 三国版图
实际上,当刘备提出对吴作战的想法后,蜀国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多,所谓“群臣多谏”,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赵云。结果刘备一意孤行,反而将劝阻的从事祭酒秦宓抓进了监狱,又将赵云远派到了江州当了个督军。
这样一整,谁还敢反对?
然而,为什么刘备变得如此固执,那个爱民如子、从谏如流的“刘皇叔”去哪儿了?有人说是因为关羽被杀导致的报仇心切,容不得别人反对,这显然并非真正原因。
一方面,发兵时距离关羽之死已经一年多了,再大的火也该一泻千里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刘备称帝后一直没有给关羽封号,直到刘禅即位后才给了壮缪侯的追封。而何谓缪?“武功不成曰缪”,壮缪的谥号指的是关羽虽然勇猛却没啥建树,这并不是一个好词。由此不难看出,刘备父子对于关羽的失荆州其实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咋会拼了命地给他报仇呢?
图5 曹操(155年-220年)那么,真正原因何在呢?
很多人总结赤壁之战用兵如神的曹操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骄傲两个字。在曹操看来,自己纵横战场几十载,前后大败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马超等人,试问天下英雄谁是对手?故而根本没有将孙刘联盟放在心里,结果马失前蹄。
夷陵之战前的刘备妥妥地复制了曹操当年的心态。刘备一生最忌惮甚至恐惧的便是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偷袭占领徐州,结果听说曹操亲自来战,吓得直接撒腿就跑,导致关羽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俘虏了。
可随着赤壁之战后接连的胜利,刘备慢慢浮躁了。当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曹操来攻,而此时的刘备却毫无顾忌,放言“曹操虽来,无能为也”,一时间连曹操也不放在眼里了。而随着曹操的去世,这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心态只会越发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