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以后,两个人算是结下了梁子。辛弃疾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他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怕得罪人。同时,也不擅长在背后给人捅刀子。其实这种正直的性格,不适合混迹官场。
后来为了建立飞虎军,他一边发动囚犯"以石赎罪",一边将税酒改为榷酒。王佐紧握住这次机会,不断的参辛弃疾。再加上朝中小人旁敲侧击,添油加醋,辛弃疾被调任是迟早之事。果不其然,淳熙七年他就调任到了江西。
(三)、本愿以身将国许,壮志未酬身先死
"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辛弃疾本为一介书生,为了反抗外族入侵,愤然投笔从戎。
岂料天不遂人愿,一生历尽波澜,至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他的后半生如此坎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创立了飞虎军。
1.整顿吏治为佞怒,上下勾结害忠良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辛弃疾为了飞虎军的成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维持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以扩充财政收入。
以石赎罪和榷酒是开源,那么惩罚贪官污吏就是节流。这些人只要下了台,对国家对军队百利而无一害。首先,严肃了官场纪律,就无人再敢私吞公款;其次,他们的财物可以充公;再次,没有了这些人作威作福,起义叛乱就会少很多。
不仅仅是湖南,整个南宋充斥着这些蛀虫。凭借着辛弃疾一个人的力量,怎能扭转乾坤。他们个个都是手眼通天之辈,在朝堂上也有自己的势力。他们开始借着辛弃疾筹划飞虎军大做文章,如此既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又能够让辛弃疾下台。
2.可歌可泣英雄魂,流芳千古忠臣魄
就在辛弃疾辗转多地为官,心灰意冷之际,韩侂胄的上台再度引燃了他北伐的希望。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还被赐予了金腰带。
在镇江时,辛弃疾发现自己再度遭受蒙骗。尽管韩侂胄想要北伐,可是朝中大多数人并无此意愿。
他感叹刘裕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联想到自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是因为这首词,再度被朝堂上的文臣们借题发挥。
这次的他"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辞免"。
等到开禧三年,朝廷再度启用辛弃疾,可那时的他已经年近古稀,再也无法上阵杀敌。就在濒死之际,口中还大喊着"杀敌!杀敌!"。
他当初为了大宋社稷着想,小心谨慎的建立飞虎军。不料,还是为奸人所害。朝廷对他刻薄寡恩,用到的时候一纸调令,用不到的时候,让他宦游中国。可为了收复中原的梦想,辛弃疾从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这样的人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当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但一腔孤勇,终是错付了南宋。
结语:
首先,辛弃疾是个归正之臣,又力主北伐,所以在朝堂上屡受排挤;其次,他到了地方和当地官员政见不合,而又得罪了很多人。他们利用辛弃疾创立飞虎军,大做文章。双方势力不断的给其施压,同时皇帝也并非什么明主,一代忠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难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