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接到文状,大为欢喜,当即命令按文实施,不出三天,老百姓竞相出山,奔赴招安寨。一个多月后,百姓见社会秩序已经安定,便纷纷回到故里,恢复旧业。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五月,彭州城内由于粮食缺乏,出现了吃人充饥的现象,杨晟败局已定。王先成建议在彭州城外修筑象龙尾一样的登道,连接城上的短墙,王建的军队登上彭州城墙,杨晟在竭力奋战后被杀,彭州城为王建占领。
彭州一役结束后,王先成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转折,他由一个普通士兵,受到了王宗侃和王建的重视。公元907年,前蜀政权建立后,王先成逐渐进入了前蜀统治集团的中层。约在前蜀永平四年(公元914年)之前,王先成被授予夔州刺使的要职。
唐五代时期,夔州下辖云安、巫山、奉节和大昌四县,其范围相当于今重庆市东北部的云阳、巫山、奉节和巫溪四县。夔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地,“凭高据深,贯水陆之津要”,为“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也”(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王建把王先成放在这里担任最高行政长官,掌管政权兵权,想必是寄予了厚望的。
王先成担任夔州刺使后,遇到了一个十分麻烦的敌人,他便是荆南国的高季昌。从夔州的自然形态和历代战争实例来看,在夔州作战,骑兵和车战部队几无用武之地,唯步兵和水师方可施展,且以水师为佳。而高季昌的军事优势恰恰在于他有强大的水师。高季昌与占据巴蜀的王建之间进行了多次较量,王建的几次军事行动没有得到多少便宜。
前蜀永平四年(公元914年),高季昌因为前蜀的夔州、万州、忠州、涪州过去曾隶属荆南,打算用武力夺回,一开始就用水军攻打夔州。当时前蜀镇江节度使兼侍中嘉王王宗寿镇守忠州,王先成请求他派甲士增援夔州,王宗寿只把穿白布袍的士卒配备给他,面对强敌,王先成只好率领这些白袍士卒迎战高季昌。高季昌放出火船焚烧了前蜀的浮桥,前蜀招讨副使张武架起铁索桥来阻挡高季昌的火船,结果火船无法通过。这时正好遇着风向调转,荆南高季昌的部队被火烧死和淹死的士卒很多,在这次战役中,荆南兵大败。
王先成认为这是一次险胜,如不遇上风向调转,后果则很难预料。出于对顶头上司王宗寿轻敌思想的不满,王先成秘密派人向王建奏告王宗寿不配备戴甲士卒的情况,结果被王宗寿获知,早就对王先成心怀忌恨的他,召见王先成,将之杀害。王建知道后,大发雷霆,但念在王宗寿是自己的义子,最终没有过多深究。
纵观五代十国,英雄甚少,枭雄甚多,新津奇士王先成,生逢乱世,壮志难酬,满怀忠信而见忌于人,竟以这样的悲剧结局,其冤殊为可悯,其事殊为可叹!若无《十国春秋》、《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恐怕只能与草木同化为土灰了。
来源:方志新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