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内官监太监,南京守备太监,七下西洋正使中官,“三保太监”——郑和。明代是被认为“宦官乱政”现象比较严重的朝代,究其根源与明成祖朱棣大量启用宦官有关。而永乐年间最著名的宦官,当属郑和。
郑和 像
郑和下西洋这事,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历史上远洋航行的重要标签,即使放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历史和政治意义。但也因为下西洋的光彩夺目,我们往往忽略了郑和这个人物本身。
在我认知中,郑和可以算是大明第一位颇有权力的大宦官。只是由于明初的体制与皇帝的雄才,再加上经年累月在外的远航,郑和这位大宦官,在政治上远远不及后来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来得出名。能够被明初三位皇帝委以重任的宦官,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大明权宦
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姓马,祖上是西域迁徙而来的穆斯林家族。有人考证,郑和可能是元代咸阳王的六世孙。如果属实,那么郑和身上流着穆斯林世界高贵的血液,因为咸阳王世系往上追溯,其祖先就是伊斯兰先知穆罕穆德。
可以肯定的是,郑和祖上应该是元朝在云南的官员,且官阶不低,属于色目人这一类别。所以当朱元璋派傅友德平云南的时候,明军的大胜也就代表了郑和阶下囚命运。
朱元璋 像
洪武十四年左右,明军占领云南,年幼的郑和被明军俘虏。洪武十七年,郑和随大军班师回朝,并在南京被阉割。洪武十八年,傅友德换防北平,郑和再次随军。也就在这一年,郑和被送进了北平的燕王府中服役。此时的郑和年纪应该不超过15岁。
朱棣是很喜欢用宦官的,这个习惯其实从他做藩王的时候就有了。但明初的小宦官,普遍是穷苦人家出身,文化素质不高。郑和原为云南贵族子弟,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聪明伶俐,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朱棣的赏识,被朱棣带在身边。
明军图卷
接下来就是“靖难之役”了。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应该是立过军功的,但具体是什么战功已无据可靠。朱棣显然很满意郑和的表现,所以之后就便赐姓“郑”,郑和的叫法也就是这个时候定下来的。
有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朱棣和郑和的关系不一般。
第一件事情,建文四年,朱棣打下南京城后,曾派郑和去祭祀的自己的乳母;
第二件事情,永乐元年,朱棣对靖难功勋论功行赏,郑和被放在了内官监太监的位置。
故宫一景
是不是没听说过内官监?内官监是明代宦官体系十二监之一,后来大名鼎鼎的司礼监也是这十二监中的一员。但是在明初,特别是洪武和永乐年间,排在十二监首位的,并不是司礼监,而是内官监。内官监太监,就是大明宦官第一人。
洪武时期,太监的级别并不高,各监监令官秩也就是正七品,但唯独内官监是正六品。后来朱元璋做了一次调整,全都提到了六品。朱棣登基后,又提了一次,变成了正四品。
朱棣 像
明初的内官监,手中的权力极大。
内官监相当于皇帝宫中的大管家,监管协理宫中一切事宜。比如皇家仓库,皇家档案,宫廷采买,宫廷礼仪,后妃用度,皇家工程,宫中人事调动,宫人俸禄发放,宫中内务事宜的对外协调等等,内官监都能够插上手。
郑和能够坐在这个位子上,充分说明了朱棣对他的信任,也侧面反映了郑和不俗的个人能力。
朱高炽 像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上台,虽然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但继任皇帝依旧对郑和委以重任。很多人觉得洪熙年郑和被派往南京做守备太监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发配。这个理解其实是错误的。
明初南京留都的地位非常重要,郑和的这个南京守备太监,是实打实有军权的,且辐射大明东南地区。更重要的是,郑和去南京还兼着修复南京皇宫的差事,因为朱高炽当时打算迁都回南京。郑和算是朱高炽派往南京打前站的核心官员。
可为什么下西洋的任务最后会落在郑和身上呢?最佳人选
为什么是郑和下西洋?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与之后,皇帝派遣使者远航到东南亚国家的事,一直都有。就拿朱棣时期说,建文四年九月,朱棣刚登基,就派人把自己即位的消息传谕给琉球,安南,锁里,苏门答腊等国;永乐元年,派遣马彬出使苏门答腊,派遣尹庆出使柯枝(印度西南)。
所以郑和并不是永乐时期唯一为皇帝出使西洋的宦官,只是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次数是最大最多的。
船队渲染图
所以在我看来,郑和下西洋,很可能是郑和与朱棣两人共同意愿的作用,也就是说郑和不单单只是奉命下西洋,郑和本人也主动希望能够作为皇帝特使出海远航。
首先,郑和的宗教信仰。
郑和是穆斯林,并且郑和的父亲据传是到过圣城麦加的。去圣城朝拜几乎是每一位穆斯林心中的神圣理想,这个理想同样留存在郑和心中。而借用大明朝廷的力量去完成这个梦想,无疑是最安全最稳妥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