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的战争中,八旗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常常以少胜多,帮助大清入关,混入中原。
可是,到后来,八旗军居然“一败而归”。直到最后,“八旗子弟”也成了腐朽、寄生的代名词。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大清初,如果生在旗人家里,当然是有生之年的善事,因为大清律规定,生后入兵,成年出兵,除军饷外,一律免赋;顺治年间,国家规定旗人除军饷外,一律免赋,这不算什么,一家一家还给他们口粮,如果闲着想种地,想经商挣钱,那也不行,大清不允许旗人做别的工作,只允许他练弓马,为国效力,国家自然不会亏待他。
看旗人的收入情况,旗人入关后,在北京周围大批圈汉人地分给八旗兵丁,这些土地都租给了汉民,旗人自得其乐,只要按时收租,一年一租。八旗子弟入伍后就可以拿粮银,除了自己家里的俸禄外,如果参战那就更好了,可以拿到平时工资的两倍,如果在战场上立功勋。
如不幸遇难,还会有额外奖励,即给家庭每年一笔抚恤金,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在出现红白相间的情况下,额外发放特别津贴。
后来清兵入关,不管是追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还是进攻南明政权,八旗军都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甚至在乾隆年间平定新疆、西藏叛乱时,八旗也表现得很好。
但是,到了道光年间,面对洋人入侵的英国侵略者,八旗军突然失去了声望;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八旗军、绿营军加起来,又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不得不借助于民间力量,才得以平息;在后来的“甲午战争”和“庚子国之难”中,仍然是清廷主力的八旗军,也彻底沦为笑柄。慈禧哭了又哭,只好又组新军,这才有了南方新军和袁世凯北洋军。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只给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四百万元,而清朝政府以前发给八旗贵族的俸银、禄米,则一律停止发放。对于满洲八旗贵族来说,长期的固定收入突然消失,这使得昔日的王公贵族失去了财源,陷入了一种坐享其成的状态。
在民国时期的八旗子弟中,有的死于饥寒,有的逐渐走向自立。还有一位肃亲王的女儿,金璧辉,他的名声很好,投靠了日本军阀,在北京摇身一变成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在北京城作威作福,抗战胜利后,在北京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