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学霸”的试卷长啥样?到省博“文教兴延”书画展看一看

2020-10-15 00:01:25 作者: 清代贵州“学

清绸 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选官制度,为当时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对我国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方面,也带来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清绸 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在贵州省博物馆“文教兴延”书画展厅展出的这些试卷或小抄,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贵州科举、乡贤文化,也领略到了贵州古代书法艺术。

编制: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

从试卷中的文字记录我们发现,这位没有留胡子,名叫“杨鸿翥”的同学,参加乡试的那一年,他20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贵州乡试试卷

在答题前,他先打了草稿,最后再工工整整的将答案填写到试卷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张答卷在拼接时,都加盖有印章,防止中途被换卷,安保工作还是非常到位的。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贵州乡试试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贵州乡试试卷

杨鸿翥同学的答案是否紧扣当年的试题,我们不得而知。但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没有一点涂改的痕迹,可见他在答题时不仅“心中有数”,书法功底也不弱。都说见字如面,或许他的字,能得到考官的青睐。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贵州乡试试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贵州乡试试卷

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这一点,从接下来这份来自清代科举考试中,令人“惊掉下巴”的小抄,可以看出。

清绸 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作弊的这位仁兄是不是“学渣”,我们暂且不论。但能在绸缎上耐心书写这份整齐、详尽的答案,我们不仅敬佩他的“眼力”,也可窥见到,这位同学的考前工作做得多么“充分”。同时我们不禁担忧:在这密密麻麻的字中找答案,找到的时候,考试都结束了吧?

清绸 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仔细看,这一粒大米都能盖住4个字的“微雕版”书写能力,是不是令今天的微缩技术都汗颜?这样的“微书法”,也让往来参观者感叹:“练习书法20年,水平都还不如古代作弊的小抄!”

清绸 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对科举考试中作弊,不仅百官盯得紧,皇帝处罚也极为严酷。

清绸 科举考试中的夹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