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他们虽为帝王绘就家谱以实现自我价值,但也不乏为民请命之大才者,为国家稳定、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即位之后,中华版图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而他本人甚至被四方蛮夷尊称为"天可汗",享受无上的荣耀。
不过即便是强盛的唐朝,也有无法征服的"吐蕃"人存在,吐蕃不是一个单纯的游牧民族,而是半农耕半游牧,既有稳定的居住地,能够提供稳定的补给,又有机动性极强的军队,况且吐蕃所在地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非常高,唐朝军队想要征服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恶劣的高原环境,不像吐蕃人已经习惯了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生存。另一方面,唐朝军队如果进攻吐蕃,得由下自上进攻,而吐蕃人由上自下的防守占尽了地理优势。
在唐太宗统治后期时期,吐蕃的势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唐朝的边境局势,他们有着好战的高原战神——论钦陵。此人极善用兵,是吐蕃第一大将,当时唐朝的边境正是受到此人的侵扰,为此,太宗皇帝任命薛仁贵为"征西大将军"带领十万大唐精兵,出兵吐蕃。
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由一代名将薛仁贵带领的唐军,却几乎全军覆没了。经过这一仗,唐朝军民认识到了吐蕃的厉害,再加上各种地理条件、现实情况的约束,也就没有再去图谋吐蕃了,只能够采用怀柔的政策。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国号"大周",随着武周政权的建立,解除吐蕃之患也提上来日程。这时,有一个叫做郭元振的小县令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
此人本是一地痞流氓,不过脑瓜子灵活,而且热爱读书,没费多大工夫便考取了功名,之后被安排到通泉县当一名县令。但他不仅不为民请命,反而长期搜刮民脂民膏,甚至触犯大唐国法,造假币,贩卖人口,引起了当地人的强烈不满。
中央得知后,便派人将郭元振抓到了京城,准备将他作为典型处理。可偏偏就是这个"典型处理"给了郭元振面见武则天的机会,他在武则天面前大谈国事,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武则天听完后,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口才出众,派他出使吐蕃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很快,郭元振便作为大唐使者前往了吐蕃。这时的吐蕃,国内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将论钦陵掌握了整个吐蕃的最高权力,虽然他不是皇帝,但权利比吐蕃皇帝还要大,郭元振一到吐蕃便了解到了这一重大情报。
论钦陵设宴款待了郭元振,郭元振在宴席上就边境一事与论钦陵争锋相对。论钦陵想占据先机,便说:"我们吐蕃并不是想贪图你们大唐的土地,只是你们占领了西域太大面积的土地了,影响到了我们的发展,如果你们愿意将西突厥人的地盘割让给我们,我们保证不再侵犯大唐边境",面对这样无理的要求,郭元振义正言辞的给予了回应,他说:"安西四镇,乃我大唐国土,西突厥是我大唐属国,跟你们吐蕃有何关系"?之后二人开始了一番唇枪舌战,宴会也就不欢而散了。
回到大唐后,郭元振对武则天说:"我有破敌之策",随后他向武则天分析了吐蕃当下的形势,朝中掌权者是论钦陵,而民心却在吐蕃皇帝那里,论钦陵一心向扩展吐蕃的边境,而吐蕃皇帝和普通民众只是想维护吐蕃的和平。
武则天听完觉得很有道理,随后论钦陵又建议,唐朝向吐蕃请和,每年供给他们一些金银珠宝,这样互通友好,这样一来,论钦陵必然会反对,而皇帝和其他大臣,以及普通民众必然会支持,就会造成吐蕃内部的分化。
果不其然,论钦陵拒绝了唐廷的请求,不久,吐蕃的另一大臣赞普器弩不满论钦陵的做法,在他外出领兵的时候,趁机清理了他在朝中的党羽,为吐蕃的稳定扫清了障碍,与此同时,论钦陵听到了消息,准备率领士兵直接发动政变,结果手下的士兵,民间的百姓没有一人愿意支持他,就这样,他被迫自杀了。
论钦陵一死,吐蕃再也没有能够与唐廷对峙的实力了,至于郭元振,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他死后,自然是名留青史了。不仅仅是他,他的后人也为唐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