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野到朝堂,这位唐代诗人纵横文坛,亦把持一方

2020-10-01 21:35:39 作者: 从乡野到朝堂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唐代诗人群体虽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风貌,但不慕权贵如李白,不得重用如杜甫,这样的认识还是非常普遍的。然而有"普遍",就有特殊。边塞诗人高适就不同于这些人。他的一生,是从乡野书生到边疆要员的巨大跨越。

1、 乡野与高适的前半生

武后长安元年(701),在渤海蓨(一说渤海沧州或德州蓨地)的一户平凡人家,将来不凡的高适出生。在其正度过平平无奇的十二岁光阴时,将来与之交往甚密的杜甫则在河南境内降生。

玄宗开元八年(720),年龄上已经迈入二十新阶段的高适决定前往长安,去寻找人生的真正新阶段。但这趟千里之行并未如他所愿:在长安并未谋得一官半职。加上家中也不是家财万贯,经济拮据的高适便最终选择离开长安,前往梁宋客居。且这一客居,就是三十年。

放弃归家而客居他地,高适的第一大理由其实并不算光彩——"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前往长安前,他对自己期望极高。但别说高位,就连九品小官,高适都没能得到机会。因而在"独坐空搔首"的无奈下,高适最终选择在人文底蕴丰厚且久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梁宋暂停脚步。

2、 边疆与高适的后半生

然而你虽可说高适年少不成熟,以致连家都不敢回,但看他往后的人生,你也不得不说他还是非常清醒。因为选择在军事要地定居,开元二十年(732),高适就被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信安王招揽去幕府。后来他又被举荐赴京参加科举,只可惜并未成功。

其后几年,高适不再为信安王服务,而是居留梁松或游走于开封、北海郡等地,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天宝八年(749),在名相张九龄之弟、宋州刺史张九皋的举荐下,高适才再一次靠近朝堂——以一个九品封丘尉的身份。

在上任的第一个冬天,高适就肩负给范阳节度使所属的清夷军押送兵士的工作。或许是看不惯朝廷的沉重徭役而又无能为力,也或许是觉得还是不该"为五斗米折腰",在送兵工作结束后,高适就在次年春辞职离开。而至此,仅做过一官半职的他已经五十岁。

然而命运大抵就是喜爱捉弄人。在辞官不久后,高适就得到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判官田梁丘的引荐,被哥舒翰邀为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并随行前往军事前线河西。天宝十年(751)至天宝十四年(755)的五年间,高适一直跟随哥舒翰。上级每每被重用,高适就跟着升官,直至左拾遗、监察御史。

肃宗至德元年(756),哥舒翰在前线战死,高适侥幸保命。随后他前去拜见南逃的唐玄宗,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成功呈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并得到玄宗赏识。于此,高适进入中央,成为侍御史,开启了自己全然不同往日的后半生。

至德元年(756)年底,五十六岁的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领兵征讨谋逆的永王李璘,并最终成功平定叛乱。但乾元二年(758),因为被李辅国排挤,高适被收回实权而成了太子詹事。次年春,高适在刚刚经历了李光弼、王思礼、郭子仪等藩镇节度使的"大乱斗"后又被指派为彭州刺史,离开了中央。

上元元年(760),高适又调任为蜀州刺史。而在此任期间,他还经历了一场剑南兵马使叛乱。或许是他对平定这场叛乱发挥了重要作用,或许是蜀地确实少官员而中央又信任高适,总之,广德元年(763)二月,高适又成了新任剑南节度使。至于生命的最后一年,高适又被召回中央,先后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最终于永泰元年(765)正月去世。至此,这位"平平无奇"的唐代诗人,才走完了从穷书生到朝廷封疆大吏的六十五年的传奇人生。

三、高适还有不一般的"朋友圈"

其实除了年过半百才正式步入仕途,却最终成为左右一方的要员,高适人生的不一般还包括其"朋友圈"。举世闻名的李白和杜甫,都和这位传奇重臣交往甚密。

天宝三年(744),时年四十四岁客居梁宋的高适等来了李白这位"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两人同岁,皆有学问,又有不顺之仕途,所以干脆一同出游,边走边聊。待同游到秋天,更年轻些的杜甫也前来加入。三个"自负清高"又仕途不顺的中年男人,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十年(751),高适在辞去封丘尉的工作后又与杜甫、岑参、储光羲等同游长安。唐代边塞诗又一代表岑参,我们已较为熟悉。而储光羲,则是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一位代表。因而高适的"朋友圈",其广度在唐代文人群体之中着实已是不一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高适与杜甫还留下了不少唱和之作。乾元二年(756),高适初任彭州刺史,而杜甫辞去左拾遗之职奔赴成都。期间,二人写下《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州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赠杜二拾遗》《酬高使君相赠》《同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等佳作。后来高适前往蜀地任职,两人不仅作《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人日寄杜二拾遗》《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王竟携酒高亦同过》等沟通,还时常会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