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
蒙恬觉得不正常,劝扶苏说:
“陛下在外,未立太子,派我率30万大军守边,公子为监军,这才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使命。如今一使者来,即放弃如此重任而自杀,难道不可能有诈吗?有诈自杀,那不冤死?不如给陛下上书一封,以证其实。”
扶苏却说:
“父赐子死,哪有再去反问的道理!”
随即自杀身亡。
蒙恬却坚决不自杀,他知道其中有诈。他交出兵权,自请关押于阳周监狱,等待着最后的真相。
当扶苏的死讯传来,胡亥、赵高们争相庆贺,立即快马加鞭赶往咸阳,到达咸阳,为秦始皇发丧,安葬于骊山,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在世时,除了重用李斯、赵高之外,对蒙氏兄弟,也非常信任。外用蒙恬守边,交30万大军于其手,掌最重军权,可见其信任程度;内用蒙毅,居中参谋,言听计从,也是倍加信任。
胡亥要固位,赵高要揽权,蒙氏兄弟是拦路石,所以在除掉蒙氏兄弟的意见上,胡亥与赵高高度一致。
在篡改秦始皇遗诏的过程中,扶苏自杀,蒙恬自请关于阳周,而当时蒙毅受命到代地办事,也被胡亥安排人及时扣押。
随着继位的尘埃落定,杀蒙氏兄弟的事情已经迫在眉睫。
就在胡亥要动手的前夕,他的侄儿(其兄之子)子婴劝他说,赵王杀李牧,齐王杀老臣,结果都成了亡国之君,皇上今天要杀蒙氏兄弟,这是内失群臣之心、外失斗士之志的举动,恐怕于江山社稷不利。
胡亥不听,一意孤行。随即下令将蒙恬、蒙毅两个功臣名将双双赐死。
对于胡亥、赵高、李斯篡改遗诏夺位的阴谋,蒙恬心知肚明的,但手握30万大军还明知是阴谋的蒙恬,却宁死不反,宁死不叛,这是为什么呢?
蒙恬临终前有一段话,说得极明白。
蒙恬死前说:
“我家自先祖至子孙,积功信于秦已三世。如今我率军30万守边,身虽在囚牢之中,但若要反叛,易如反掌,‘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
说完,吞药自杀身亡。
蒙恬自杀
蒙恬之所以明知有诈、手握重兵而不反,原因是“不敢辱先人之教”和“不忘先帝”。
这两句话一是不敢辱先人之教,即“守义”;二是不忘先帝,即“守忠”。
明知是阴谋、手握大军而不反叛,关键是要坚守自己的“忠义”,哪怕自杀身亡,也要忠义两全。
蒙恬之语,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后来,曹操成为汉相,独揽大权,如日中天,朝野纷纷指责他“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每当面对这种指责、谩骂和非议时,曹操便取来史书,阅读蒙恬死前这两句话,不但推崇备至,而且每每读之,“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感动至伤心泪下。
曹操想表白的,是与蒙恬相似的心境,相同的志节,他内心的煎熬,与自杀前的蒙恬,何尝不是一样的呀,他之所以流泪,完全是与蒙恬的惺惺相惜啊。
曹操
令曹操感动的,是蒙恬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品格,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能够舍身取义的人并不多,蒙恬是异常突出的一个。
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蒙恬说:
“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秦始皇以恶政治天下,蒙恬作为他的马前卒,可谓助纣为虐,是谓不仁。然而,即便如此,蒙恬还知道人臣之义,虽无罪而被赐死,却宁死不反,他做到了忠义,这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