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弃疾,我们大部分人只了解他的文学方面,宋朝产词量最高之人,目前存词629首,远超第二名苏轼的362首。作为豪放派词人,读他的词总能激起我们的热血激情。
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字字跳掷而出,掷地有声,将沙场上的场景逼真刻画,但其实这是辛弃疾追忆早年抗金场景的一首词。
而这首词的后半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更是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壮志,与英雄迟暮的悲哀联系起来,不由让人扼腕叹息。一、从小立志抗金复国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济南的一户官宦家庭,自幼丧父,被祖父带大。当时济南已落入金人统治12年,其祖父为了生存,不得已在金国为官。但“人在金营心在宋”的祖父,因早已年迈,自己无力复国,便给辛弃疾从小就灌输了抗金复国的思想。
祖父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看那广阔的山河,告诉辛弃疾这些都曾是宋朝的国土,如今却被金朝占领!你现在虽然是金朝人,但你身上流着的一直是宋朝的血。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一定要回到宋朝,收复这些失地。“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在辛弃疾的心中,从小便被祖父种下了一颗“抗金复国”的种子,伴随着辛弃疾的成长,不断抽枝发芽。公元1161年,这颗种子迎来了第一场春雨。
当时南宋与金以淮河为交界线,淮河以南为南宋,以北为金朝。1161年,完颜亮打算大规模攻打南宋,但备战物资不够,便直接预支了老百姓5年税赋。
当时金朝百姓本就处于水火之中,现在还要预支5年的税赋,这完全是要他们的命啊。而且百姓们知道这些所征去的税赋,是为了攻打南宋,这完全等于拿自己的物资,就打自己人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原百姓交税赋就等于没有余粮,迟早会被饿死,反抗还有一丝希望,于是他们纷纷起来造反。
辛弃疾乘此机会,凭着个人的影响力,召集了两千多个民众。但这样的数量明显是不够的,如果被金军发现,很可能直接被扼杀,于是他带着这些民众,投奔到了义军耿京部下。
耿京见辛弃疾带着如此多人马前来投奔,又很赏识他的为人,知道辛弃疾将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给了辛弃疾掌书记这一职位,大概类似于参谋。
在被金国压迫下的百姓,不断奋起反抗。一根筷子易折断,但一把筷子则不行,民众们如水流一般,从细小的支流,不断汇聚到了主干。原本人数只有一两万人的义军,在数月之内增至二十五万。二、回“家”路上的坎坷
前面说到金国要大举进攻南宋,向百姓预支了5年的税赋,即使百姓有所反抗,最后完颜亮还是带着他的一百万军队南下。行军至如今安徽境内的采石矶,欲要渡江到南宋,遭到南宋军队在对岸奋力抵抗,导致金军根本无法渡江,整个金军士气涣散。
完颜亮根本不管能否过江,执意要过江,也不想别的方法。而且他还采用了连坐制,下令如果有逃跑的士兵,格杀勿论,下级逃跑,则杀上级。这一道命令下来后,整个军队内部矛盾直接爆发,完颜亮当晚便遭下属暗杀。
完颜亮死后,完颜雍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金世宗。他先是将原本欲渡江攻宋的军队收回,然后大力整治境内的起义军。当时他并没有立即解决起义军,而是先发一个告示,告诉这些起义者们,如果就此打住,回到家乡,那么金朝将不过问此事,如果执意要起义,那么金朝军队将会视你们为寇贼进行围剿。
起义军们和金朝的正规军比起来,不论武器装备还是素质都要差一些,而且人数也远远不及金军多。毕竟百姓们恨的是完颜亮,如今他已西去,得相信新上任的完颜雍一回,于是不少起义军就此解甲归田。
但辛弃疾怎么肯就此放弃?就此各回各家?他向耿京提议,将军队带回南宋以求发展,耿京考虑到,如今起义军越来越少,如果还在金朝境内,结局只会是被金军所灭。得到耿京的同意后,辛弃疾与几名大将偷偷来到了南宋国都南京,向宋高宗赵构表明自己来意。
当时南宋正值缺兵,听说辛弃疾要带着25万义军来投奔,十分欣喜。正当辛弃疾一行人回金打算接应义军,却突然得知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谋反,并已将耿京杀害。而且那25万人的义军,全部解甲归田。
这可如何是好?刚还与宋高宗说要带着25万义军来投奔南宋,现在义军没了,耿京也被杀了,辛弃疾该怎么面对南宋?万一高宗怪罪下来,人家凭什么信你,这可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直接回到金国,安分守己地过下半辈子了。但辛弃疾他不一样,他心中还有那颗抗金复国的种子,身上还背负着祖父的希望。他做了个常人想不到的决定,直接去找张安国算账。
辛弃疾打探到张安国所在的军营,带着几十个人,直冲军营,朝着张安国方向奔去,直接生俘了他,将他捆在马上扬长而去,随后被带到南宋,交给朝廷处决。
虽然没了25万人的义军,但辛弃疾的所作所为南宋看在眼里,于是任命他为江阴军签判。在“外”漂泊了25年之久的辛弃疾,终于回到了“家”。三、为官40载,从那个热血青年,到壮志未酬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