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由孙权统领的吴国,既没有曹操想统一全国的企图,也没有刘备匡扶汉室的雄心,只想确保其东吴江山不失,保得一方平安。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吴国先与蜀国联盟,后又投降曹魏,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的?
一。建立孙、吴联盟,赤壁成功抗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已经当上丞相的曹操率领兵马南征,他首先打败当时的左将军、豫州牧刘备,在占领江陵后,即给孙权写信,表明要取下东吴之地,以实现其一统江山的大业。从此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大幕。
当时东吴军阵营中分主战与主和两大派,最终孙权考虑到曹操势力太大,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他采纳主战派鲁肃、周瑜的意见,建立孙、吴联盟,在刘备军师诸葛亮的协助下,向曹操大军宣布了开战。
由于此战孙、吴联盟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且运用了借东风、苦肉计、草船借箭、火攻连营等正确的作战方式,所以他们以少胜多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赤壁之战暂时打破了曹操想统一全国的梦想,此战之后,三国鼎立局势基本确立,吴国与蜀国在谈妥土地分割协议后,也各自相安无事了。
二。权宜之计,投降曹魏,专心对蜀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没有遵守当时孙刘两国协议,用关羽镇守荆州,并长期不还荆州给吴国,引起东吴不满,孙权派强将设计攻克荆州,并狠心杀死关羽,从而彻底破坏了孙、吴联盟。刘备为兄报仇,率大军向东吴杀将而来。
此时的东吴面临东、西两线作战,东面要防止曹操入侵,西面要阻击刘备来犯,孙权认为这样两线作战太疲于奔命了,他权衡利弊后想停止东线作战,专心针对刘备,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采取权宜之计,暂时投降于曹魏。
当时的魏帝曹丕为什么会接受孙权的投诚呢?很简单的道理,他想坐山观虎斗,让吴、蜀两国自相残杀去吧,如果能灭掉其中的一国,对他的统一事业将减轻了不少负担,他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孙权在魏帝曹丕的“默许”之下,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各部共五万人抵御蜀军,开始了三国最后一次著名战役-彝陵之战,陆逊能正确分析敌情,敢于先退一步,摆脱不利的地形,然后再伺机歼灭敌人;在相持过程中,他能做到保存实力,不派出增援部队,为战胜强敌创造条件,最终战胜了刘备率领的数十万大军。
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不久刘备又命丧白帝城。而吴国不仅消除了蜀国的威胁,而且成功收复了荆州等失地,巩固了东吴政权暂时稳定。
二。同样五次北伐,吴国最后被灭
后来,吴魏不牢靠的联盟还是破裂了,孙权在对付蜀国的间隙,为防御魏国入侵,与诸葛亮一样,也进行了五次北伐,只是都是无功而返,但还是起到巩固北方边境的目的了。
最终,吴国在孙权的率领下,夹缝里求生存,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而孙权本人也是当初的三国领袖(还有曹操、孙权)中寿命最长的一个。可见孙权的生存之道还是很高深的。
孙权的做法启发我们: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的敌人,应该审时度势,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才能沉着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在保存自己实力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