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穷人每天都吃什么?看到菜单后,你可能三天都坚持不下来

2020-10-20 15:31:02 作者: 古时候的穷人

如今的生活,资源丰富,粮食充足,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均衡的营养保障,现代人很难想象,过去的古人,过得又是怎样一种生活呢?孔子曾经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古代,50岁以上已经称得上是长寿,根据学者统计,即便是过去平均寿命最高的汉朝时期,也不过堪堪49岁,除去战乱和自然灾害外,阻碍人均寿命发展的最关键一环,就是粮食的生产。

这不免让人感到疑惑,过去的穷人究竟吃的是什么呢?看到菜单后,你可能三天都坚持不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宋朝以前,粟和豆成为了最常见的作物,稻谷在南方才有,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穷人田地有限,主食主要以稻、黍、稷、麦、菽等农作物为生。而部分作物,要上交官府抵扣税赋。

因此由农作物组成的粥,更容易比饭填饱肚子,但是欠缺营养,除此之外,粥当中,还会加入野菜,《诗经》当中提到了132种作物,其中包括葵、霍(豆子的嫩叶)、萝卜、韭菜、蔓菁,都是中华文明最为原始的盘中餐。

当然,这种现象限于粮食丰收和太平的年代,在乱世和旱涝灾害爆发的时期,情况更加惨烈。

作为杂食动物,草根树皮成为了临时救难的代替品,1091年,地方官苏轼在奏章当中提到了地区的灾荒:“今秋庐、濠、寿等州皆饥,见今农民以煎榆皮及糠麸杂马齿苋煮食。”王炎在提到这次灾荒的时候同样记录:“滨江之民,尽掘大蓼根食之”。

然而草根树皮也有吃完的一天,正如洪迈在诗文当中所写下的“采薇有时尽,讵能救长饥。”不少穷人又将目标,转向了草籽和蝗虫,然而因为草籽更难消化,必须喝下大量水才能下肚,结果一些灾民,因为饮用过多生冷水去世,竟然因此活活胀死,这也被苏轼所提到:“乡村阙食者众,至以糟糠杂芹莼食之,又为积水占压,薪刍难得,食糟饮冷,多至胀死。”

而这种灾荒,距离现代其实也并不遥远,比如在1942年,和60年代,因为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啃食树皮的人并不在少数,曾经有记者,拍摄到了1942年河南荒郊的惨景,一排排树木,被扒光了树皮,露出白突突的树干。

而树皮当中,能吃的是刚刚长出来比较嫩的一部分,反复蒸煮,晒干之后磨成细粉,就着野菜咽下去。

如果说树皮多少还含有一点营养,观音土就只是单纯为了饱腹了,清末太平天国攻打杭州的时候,城内民众“乏食者搬取(观音土)而回,以油酱烹烧,其味大可适口”。观音土又被称之为膨土岩,作为一种黏土矿物,能够膨胀,有着饱腹感,但是却十分难以消化,不少人被此活活胀死。

到了明清以后,随着番薯等作物传入中原,进一步成为了穷人的主菜,这也让清朝的人口进一步增加,但是对于一天三顿全吃番薯的人而言,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更是做不到营养均衡,这也就导致我们看过去那些清朝照片,总是感觉老百姓的身上缺乏一股精气神,面有菜色,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看来,这种生活确实难以接受,坚持三天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参考资料:《中华饮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