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终的结果便是,讷亲在尚未完全掌握敌战场我态势的情况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与部署,并且是盲目出兵,直接导致清军损失惨重,总兵任举、参将买国良阵亡,副将唐开中身负重伤,军队士气也彻底跌落谷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战败之后的讷亲,他性格上的懦弱与毫无责任心的缺陷也瞬间暴露无遗。
盲目派兵进攻昔岭,致使清军损兵折将,而这一次的惨败也彻底击垮了讷亲的信心,就此变得意志消沉,畏首畏尾,以至于面对乾隆皇帝催促他率兵出征的旨意,他都选择了“阳奉阴违”,不敢再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再次,讷亲与张广泗长时间的不和,内耗极为严重。
起初的时候,张广泗畏惧讷亲的权势与地位,对其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然而,在讷亲率兵打了败仗之后,张广泗便一改对于讷亲的态度,不仅对其颇为轻视和不服,并且对讷亲是处处掣肘,这更加使得讷亲是无心恋战,整个金川的战事也就此搁浅了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十三年(1748年),面对毫无进展的平叛局面,乾隆皇帝终于彻底失去了耐心,而此时讷亲与张广泗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双方各执一词,互相弹劾,这让乾隆对这二人是失望透顶,九月,乾隆皇帝正式降旨将讷亲和张广泗传唤到了北京。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还让大学士傅恒接替了讷亲的职务,并安排辅佐康雍乾三位帝王的名将岳钟琪协助征讨。这两人通力协作,指挥得当,在第二年的时候就迫使莎罗奔投降,“一平大小金川之战”也就此宣告终结。
(图片来源于网络)讷亲最终被乾隆皇帝赐以自尽。
乾隆皇帝安排讷亲入川平乱,对讷亲是抱有着极大的希望的,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其失望至极,而更加令乾隆所气愤的是,讷亲自己已然是手足无措,但还在为自己极力开脱,将罪责推卸到了张广泗身上,并且还不肯向乾隆“说实话”。“讷亲素性谨慎公正,朕所深知。今奉差委,自然臧臧否否、事事据实陈奏,岂因地方官之趋承与否,遂意为轩轾。”
而也正是因为讷亲的愚昧与渎职,不仅导致了军队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同时带来了极大的军费与粮草的消耗,以至于当傅恒率兵打到最后的时候,早已是人困马乏、物资紧缺,如果不是莎罗奔的乞降,清军也很难继续支撑下去。
乾隆十四年(1749年),回到北京的讷亲被乾隆皇帝议罪,并赐以自尽,而讷亲自尽时所用的,正是他的祖父遏必隆的遗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权势、地位显赫一时的权臣讷亲只能以如此屈辱的结局方式收场,然而,如果从全局的角度来看,讷亲虽然罪责难逃,但他也确实是不折不扣的“替罪羊”,乾隆皇帝才应该为“一平大小金川之战”的巨大损失承担首要责任。
一来,乾隆在起初的时候并没有对大小金川地区的矛盾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不断的扩张也没有进行有效的遏制,最终让其在形成了气候,开始与朝廷形成对峙。
二来,乾隆在平叛的官员任用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管是张广泗,还是讷亲,都是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相互扯皮与推卸责任上,尤其是对于讷亲的任用上,乾隆皇帝完全没有考虑到其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任何领兵作战的经验,最终导致了军队的巨大伤亡与钱粮的极大损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来,乾隆对于平叛的局势过于乐观,同时对于讷亲有过于信任,以至于在北京的乾隆全然不知小金川前线的具体情况,没有做出有效的部署和应对,直到局面即将失控之时,才安排傅恒和岳钟琪入川,同时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紧急组建“西山锐建营”,训练针对大小金川战场的“特种部队”,进而最终取得了“一平大小金川之战”的胜利。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赐讷亲自尽,既是要挽回些许的朝堂颜面,也是也是要借重臣讷亲的死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大小金川地区再度发生叛乱,乾隆皇帝前后历时五年才最终将这一地区彻底平定。而在这“两平金川”期间,清朝共计投入兵力60余万人,耗费帑银更是超过了7000万,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惨胜。
由此可见,虽然乾隆皇帝的这“十全武功”,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安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持续不断的征战,也带了沉重的负担,雍正留下的“家底”,几乎全部被打光。更为重要的是,不仅仅是“两平金川”,此后的征讨缅甸,代价都是极为惨重,而将其也纳入“十全武功”之中,确实是难以称之为“实至名归”。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