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是指他没能守住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即便有诸葛亮这样几百年才出一个的无双国士多年辅助,在无能的刘禅手里,也只能无奈迎来蜀汉国祚断绝的结局。
如此,我们就要理一理,蜀汉政权的灭亡,谁是最大的责任者。
若以刘备称帝作为蜀汉政权建立的时间,那么这个政权,可以说天生就面临着地缘政治的致命缺陷。
当时,东吴与曹魏南北夹击,攻取了刘备在荆州一带由关羽镇守的地盘,诸葛亮《隆中对》中从出汉中出陇西、由荆州北上两个方向的钳形攻势规划,已经在事实上归于破产。
偏偏刘备赌徒心理大发,借全军上下对东吴背盟偷袭行为的仇恨情绪,举蜀地全境之兵,试图全力一战灭亡江东孙权,为蜀汉政权夺得更为宽广的战略生存空间。
只可惜刘备眼高手低,夷陵战役败于陆逊之手几乎全军覆没,自己虽然侥幸逃离战场,但精神遭遇极大打击,没过多久也就去世了。临死前,给刘禅和诸葛亮留下了一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烂摊子。
刘备死后的蜀汉政权,实际上的操盘手是丞相诸葛亮,国家政治、军事、民政战略均出自于丞相幕府。诸葛亮虽然不像奸相董卓、枭雄曹操压制汉献帝那样束缚刘禅,但在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时代,刘禅也只是空有皇帝的名号,是坐在成都皇宫宝座上的“吉祥物”。
诸葛亮统观三国局势,采取的是与孙权重修孙刘联盟,共同对付北方曹魏政权的策略。然而他十分明白,即便是蜀汉和东吴加在一块,也比不上曹魏强劲的综合国力。相比于蜀汉,曹魏在版图、人口、发展潜力上都超出了一大截。
而且更要命的是,蜀汉政权内部派系关系复杂,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和本土的益州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经济利益,斗争日益趋向表面化。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消弭内部即将爆发的派系争斗,诸葛亮高喊“汉贼不两立、王爷不偏安”的政治口号,将全国上下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从此使蜀汉走向了对曹魏政权以攻为守的军国主义路线。
在他的继任者姜维手中,又在六出祁山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之为九伐中原的军事行动。长年累月的战争,耗尽了蜀汉的国力、民力,以至于到最后出现了“民皆菜色”的民生困境。
由此可见,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执政道路大体还是延续了他的军事路线,期间还扛住了魏国曹爽组织的一次针对蜀汉的灭国级征伐。
单凭这些,就可断定刘禅并非人们口中扶不起的刘阿斗。蜀汉政权的灭亡,根源还是在于四川盆地的综合实力,实在维持不下去“以外战促内部稳定”的整体战略,最终经济崩盘、内部斗争激化,以致于扛不住司马昭发动的灭国战争。
但是人们实在接受不了汉家正统的蜀汉,被枭雄曹操建立的魏国灭亡的事实,总要找出一个具体的责任人,来背负蜀汉灭亡的罪责。
刘备从织席贩履之辈起家创立蜀汉江山,很是励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真是千古人臣楷模。对于他们两个,大家贴金都还来不及,怎么会忍心让他们承担蜀汉灭亡的责任呢?
思来想去,唯有刘禅高矮胖瘦刚刚好,适合背这个黑锅。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群英荟萃的蜀汉政权怎么亡了呢?
理由只有一个嘛——刘禅弱智!
至于在刘禅身上流传下来的“扶不起”说法,还是蜀汉灭亡刘禅被魏军带到洛阳以后,司马昭在酒宴上问他“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在人们看来,刘禅这样的回答真是太没良心了,简直就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彻彻底底的一副败家子模样。连坐在他身边的旧臣郤正也看不下去,伏在他耳边说司马昭再问,你就讲先人坟墓都在蜀地,想到这里没一天不思念故地。
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司马昭,故意又问“颇思蜀否?”。刘禅果然按郤正的套路给司马昭演了一遍,司马昭讲这怎么像是郤正教给你的,刘禅顺着他的话说正是郤正教我的,惹来众人的哄堂大笑。司马昭由此评论刘禅:
“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从此刘禅就被钉在了蜀国灭亡的耻辱柱上,更被套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紧箍咒。
不过细细想来,刘禅近乎没心没肺的言行举止,难道不是亡国之君身处阶下囚地位,所做的自保韬晦之计吗?就像当年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试探,假借害怕打雷丢落筷子到地上的举动如出一辙。光从这点上看,刘禅就得到了刘备的优质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