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影像网|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孙伯翔

2020-10-21 16:29:04 作者: 书画家影像网

孙伯翔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是“汲秦汉高古、取晋唐韵味”,经过多年潜心追求和探索,闯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他开始是临唐楷、摹北碑,继而学篆隶,并对近人赵之谦、康有为等多有涉猎。他说:“临习古碑帖是为我所用,学习书法应从源头学起,即学隶书应直取汉隶,学魏碑要直取北朝;对现代书法名家当然要取,但不能作为源头来取,因为他们也是溯源而自成流派的。”

孙伯期的早期问世之作多是方笔真书,字形硕大,用笔的浑厚拙重,结字的经营奇纵,给人以雄强的气势和力量,并将魏碑书风的意趣表现得入木三分,但多少有些刻意的痕迹。近年来,他用笔方圆并施,笔锋实不碍于滞,虚不失于浮,在线条上,笔触看似粗放,实则流动变化而富有节奏;章法布局尤有奇趣,字距、行距气脉贯通,密疏就避相辅相成,形成了通篇浑然一体的效果。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一些报刊作过专题评介,其豪放、雄强、朴拙、厚重的强烈个性,给观赏者以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艺术享受。

当我请孙伯翔谈谈他在书法创作中的感受时,他谦虚地说:“这对我来说是个难题。不过应该知难而进,就说点浅见吧。” 他首先谈了继承传统和练好基本功问题。他说,古今书家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但是不同的书法家所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书法界这一群体中各自不同的个性。对传统的书法精品“察之尚精, 拟之贵似”是非常必要的,但贵似、乱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要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从中悟出道理,而后融合变化,化古为我,古为我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内功”。有了这种功夫,书写时才能做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作品就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功力精髓,经得起反复推敲。

接着他又谈了字外功的问题。他说,一位书家只靠传统功力,埋头临摹古碑帖,是创作不出精妙的作品的。还需要具有开阔的胸襟,高尚的人品,广博的学识以及相当的阅历。书写中把灵感、情绪、审美情趣等等与书写内容自然地融为一体,做到既有变化,又物我为一,才能形成书法艺术的高境界。

孙伯翔强调,书法家要有多方面的学识和修养,特别要增强哲学、文学和美学的素养。他认为,哲学的思辨,诗词曲赋的抑扬顿挫,美学的阴柔与阳刚,都会对书法本身产生强烈影响。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也能丰富书法本身的内涵。师法自然之象,猎取万物之态,“搜尽奇峰打草稿”,尤为书法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指出,学书者如能心中带着一个“字”, 有意向书外求之,那么天地山川、宇宙万物,能通于“字”并益于“字”者,皆可涉猎;如果不与“字”相联系,即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成为学者,却未必有助于提高书法艺术水平。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