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与弥勒县的古长城埂分布图
谁建筑了云南长城
众多云南古长城的建造都缺乏详细记录
虽然长城的实物板上钉钉,但具体的建造者却没有留下姓名。以至于不同学者都会到浩瀚史籍中搜索再三,找出各自确信的靠谱解释。例如有人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发现,新朝皇帝王莽曾派文齐来当地任太守,镇压反抗统治的西南夷势力。其间,又有公孙述又盘踞益州,逼的文齐用修障塞和固守拒险的方式加以应对。据此认为那就是滇东的长城的来源。但史书没有详细描述所修汉朝要塞的具体形状,不排除只是在要地修筑的关隘与堡垒。距离真正的长城恐怕还差的很远。
后来的《元史-地理志》与《滇史》也纷纷记载,汉朝在派兵进入云南后曾主持修筑金城。但和障塞一样属于固定驻军性质,这里的金城其实范围非常有限。当时的汉朝也没有足够人手对本地实施完全控制,自然没可能修建长城式建筑。
汉朝时期的中原就有派兵进入云南境内
类似的理解偏差还有许多。诸如爨氏修长城、自杞国修长城此类传说,应该是将其他的设施都见得风就是雨当作“长城”。
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字记录与现实相去甚远。但近在明代的地方志,却精确地描述了“长城”的情况。李元阳的《万历云南通志》称,在今天石林县内有一处“鞑子城”。其自昆明的陆良、马龙等地至弥勒、泸西等地,绵延300余里,由酋长们建筑用来分别地界。这样的记录得到后世《读史方舆纪要》《路南杂记》《石林文物志》等著作的确认与沿袭。但既被称为“鞑子城”,又具有种种彝族文化的特征,似乎又给研究者带来一个新的疑问:修筑它的到底是元代的蒙古军阀,还是古时的彝族酋长?
17世纪 由荷兰人绘制的云南省地图
长城还是长栅栏
位于滇东的古堡遗址
除了文字记录的渺茫,另一个让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延绵三百里的工事到底是“长城”还是“长栅栏”。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工事并不高大,不过是些地埂、石埂与石堆,连猪、牛、羊等牲畜都阻拦不住。只是当地民众用来划分地界而进行的改造。而且自汉唐以来,滇东就没有大规模的长期民族纷争,显然没必要修筑长城自保。
但谜题的解答最终还需依赖于实物考察。诸多调查报告表明,这些云南长城的不同分段、不同设施,建设于不同年代,所用的工艺水平也各不相同。比如不同古堡中的陶片就分别被鉴定出来自汉晋、隋唐,壁垒的石块堆砌方式却源自先秦。而女神像则与石寨子的古滇国青铜器可能处于同一时期,石林的藏兵洞则应该是近世所开凿。
主要由石块堆砌的长城埂
所以,这些长城应该是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由不同的人群分别建设,最终累积成今人所见的样子。汉人移民、蒙古统治者与西南夷酋长都可能都参与其中。不同族群的首领用它们来区分地界,虽然不存在大规模的长期民族纷争,但烽火台、瞭望所与城堡依旧能为械斗各方提供足够支持。修筑工事依山傍水自然是常识,滇东群山延绵,自然形成了断断续续300里的分布情况。加上年代久远和缺乏文字记载,最后连修筑它的族群也产生了记忆混乱。一方面用本土的民族语言命名之,同时又称其为“鞑子城”。
类似情况也在西南地区非常普遍。经历改土归流的当地的民众,由火葬改为土葬。以至于子孙后代在开荒时,还会对不慎挖出祖宗的火葬罐十分惊奇。基于印象中只有蒙古族才会火葬,便认为这些遗迹都是对方所留下的“鞑子坟”。
总而言之,今人所见的滇东遗迹,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长城”,也不能仅仅被视为“长栅栏”。它应该是漫长历史长河中,不同年代修筑防御设施而不断累积下来的一系列军事建筑群。